○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守的總章程,也是總規矩。
○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為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
○國家法律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規矩,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全黨必須模范執行。
○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黨長期堅持并自覺遵循。
關鍵詞:政治規矩 政治紀律 準則 黨章 優良傳統 工作慣例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明確提出:“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提出遵守黨的政治規矩,是《準則》對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的新要求,是《準則》的一大創新。
黨的規矩總的包括什么呢?其一,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守的總章程,也是總規矩。其二,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為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其三,國家法律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規矩,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全黨必須模范執行。其四,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黨長期堅持并自覺遵循。
黨章等黨內規章制度、黨的紀律、國家法律是全黨必須遵守的規矩,這個比較好理解。為什么說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也是十分重要的黨內規矩呢?這是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大黨來講,不僅要靠黨章和紀律,還得靠黨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這些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看著沒有白紙黑字的規定,沒有形成條文,但都是一種傳統、一種范式、一種要求,是重要的規矩,因而必須遵循和遵守。紀律是成文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不成文的紀律;紀律是剛性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自我約束的紀律。黨內很多規矩,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這些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們黨對一些問題的深刻思考和科學總結,必須長期堅持并自覺遵循。
比如,黨內決不允許搞團團伙伙、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搞了就是違反政治紀律。如何防微杜漸?要從規矩抓起。有些干部聚在一起,搞個同鄉會、同學會,隔三岔五聚一下,看著好像漫無目的,其實是要結交情誼,將來好相互提攜、相互幫襯,這就不符合規矩了。又比如,在一些干部中,亂評亂議、口無遮攔現象比較突出。如果造謠生事那是違反黨紀甚至違反國法,但這些人就是在那兒調侃,傳播小道消息,東家長西家短亂發議論,熱衷于轉發網上不良信息,甚至一些所謂“鐵桿朋友”私下聚在一起妄議中央大政方針。雖然這只是不負責任地傳播消息、發表議論,也不是在正式場合說的,但其腐蝕性、渙散性甚至破壞性也是非常嚴重的。
領導干部違紀往往是從不遵守甚至破壞黨的政治規矩開始的。不遵守政治規矩的問題如不下大氣力整治,最終會嚴重危害黨的肌體健康。規矩不能立起來、嚴起來,很多問題就會慢慢產生出來。很多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講規矩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干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原標題:如何理解黨的政治規矩)
來源:新華社
近日,為給基層減負,陜西省委辦公廳發布十條措施。在文風會風方面,要求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不稱“重要講話”,一般工作會議發言時不鞠躬致意。
眾所周知,稱謂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人際交往中相互之間稱呼是否適當得體,不僅體現了個人修養高低、雙方關系親疏,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風氣和人的精神風貌等狀況。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彼此之間怎么稱呼,看似是日常小事,實則關系著黨風政風,不容忽視。
我們黨是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組織起來的,黨員之間不論職務高低,都是平等的同志關系。黨內互稱同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一貫要求。早在1959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建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1965年,中央專門下發了《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再次重申,“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堅持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系,黨內一律稱同志”。
黨中央的要求很明確,黨內互稱同志是黨員應當自覺遵守的政治規矩。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黨內互稱同志的氛圍不夠濃厚,個別黨組織內部的稱呼出現等級化、江湖化、庸俗化等現象,甚至衍生出所謂“官場稱謂學”,對黨內關系、黨風政風產生了不良影響。此次,陜西省委辦公廳發布的措施,明確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一律稱同志,正是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的務實舉措,以接地氣的方式贏得了廣大黨員干部點贊。
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以同志相稱,不僅是志同道合、平等民主的體現,也能讓領導干部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注意嚴于律己并自覺接受監督。還要注意,黨內互稱同志要的不是走個形式,更不是黨員之間心照不宣的“表演”,而是要每一名黨員深刻理解嚴肅黨內稱呼的深層用意,真正把稱呼同志作為一種習慣,成為內心最真實的政治自覺,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叫聲同志樸素親切。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帶頭改起、從日常做起,拆掉令人生分的稱謂“墻”,促進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讓“同志”一詞回歸本真,讓黨員干部見面都能自然親切地道上一句“同志,你好”。(崔桂忠)????
(原標題:中央紀委官媒:黨內請稱呼“同志”,這是政治規矩! )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守的總章程,也是總規矩。
○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為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
○國家法律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規矩,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全黨必須模范執行。
○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黨長期堅持并自覺遵循。
關鍵詞:政治規矩 政治紀律 準則 黨章 優良傳統 工作慣例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明確提出:“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提出遵守黨的政治規矩,是《準則》對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的新要求,是《準則》的一大創新。
黨的規矩總的包括什么呢?其一,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守的總章程,也是總規矩。其二,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為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其三,國家法律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規矩,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全黨必須模范執行。其四,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黨長期堅持并自覺遵循。
黨章等黨內規章制度、黨的紀律、國家法律是全黨必須遵守的規矩,這個比較好理解。為什么說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也是十分重要的黨內規矩呢?這是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大黨來講,不僅要靠黨章和紀律,還得靠黨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這些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看著沒有白紙黑字的規定,沒有形成條文,但都是一種傳統、一種范式、一種要求,是重要的規矩,因而必須遵循和遵守。紀律是成文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不成文的紀律;紀律是剛性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自我約束的紀律。黨內很多規矩,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這些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們黨對一些問題的深刻思考和科學總結,必須長期堅持并自覺遵循。
比如,黨內決不允許搞團團伙伙、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搞了就是違反政治紀律。如何防微杜漸?要從規矩抓起。有些干部聚在一起,搞個同鄉會、同學會,隔三岔五聚一下,看著好像漫無目的,其實是要結交情誼,將來好相互提攜、相互幫襯,這就不符合規矩了。又比如,在一些干部中,亂評亂議、口無遮攔現象比較突出。如果造謠生事那是違反黨紀甚至違反國法,但這些人就是在那兒調侃,傳播小道消息,東家長西家短亂發議論,熱衷于轉發網上不良信息,甚至一些所謂“鐵桿朋友”私下聚在一起妄議中央大政方針。雖然這只是不負責任地傳播消息、發表議論,也不是在正式場合說的,但其腐蝕性、渙散性甚至破壞性也是非常嚴重的。
領導干部違紀往往是從不遵守甚至破壞黨的政治規矩開始的。不遵守政治規矩的問題如不下大氣力整治,最終會嚴重危害黨的肌體健康。規矩不能立起來、嚴起來,很多問題就會慢慢產生出來。很多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講規矩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干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原標題:如何理解黨的政治規矩)
來源:新華社
近日,為給基層減負,陜西省委辦公廳發布十條措施。在文風會風方面,要求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不稱“重要講話”,一般工作會議發言時不鞠躬致意。
眾所周知,稱謂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人際交往中相互之間稱呼是否適當得體,不僅體現了個人修養高低、雙方關系親疏,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風氣和人的精神風貌等狀況。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彼此之間怎么稱呼,看似是日常小事,實則關系著黨風政風,不容忽視。
我們黨是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組織起來的,黨員之間不論職務高低,都是平等的同志關系。黨內互稱同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一貫要求。早在1959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建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1965年,中央專門下發了《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再次重申,“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堅持黨內民主平等的同志關系,黨內一律稱同志”。
黨中央的要求很明確,黨內互稱同志是黨員應當自覺遵守的政治規矩。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黨內互稱同志的氛圍不夠濃厚,個別黨組織內部的稱呼出現等級化、江湖化、庸俗化等現象,甚至衍生出所謂“官場稱謂學”,對黨內關系、黨風政風產生了不良影響。此次,陜西省委辦公廳發布的措施,明確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一律稱同志,正是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的務實舉措,以接地氣的方式贏得了廣大黨員干部點贊。
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以同志相稱,不僅是志同道合、平等民主的體現,也能讓領導干部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注意嚴于律己并自覺接受監督。還要注意,黨內互稱同志要的不是走個形式,更不是黨員之間心照不宣的“表演”,而是要每一名黨員深刻理解嚴肅黨內稱呼的深層用意,真正把稱呼同志作為一種習慣,成為內心最真實的政治自覺,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叫聲同志樸素親切。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帶頭改起、從日常做起,拆掉令人生分的稱謂“墻”,促進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讓“同志”一詞回歸本真,讓黨員干部見面都能自然親切地道上一句“同志,你好”。(崔桂忠)????
(原標題:中央紀委官媒:黨內請稱呼“同志”,這是政治規矩! )
劍指官場
換句話說,講政治規矩,事關“破”,也事關“立”。破除積弊、立下新規,“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1 對反腐性質認識的灰色心態
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對于反腐的態勢,習近平下了“依然嚴峻復雜”的判斷。這場“輸不起的斗爭”,注定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
這著實打破了一些人此前的“觀望”心態。這種心態,通俗地說,就是認為“反腐敗是刮一陣風,搞一段時間就會過去”,大不了“現在打槍,暫且低頭”。
但十八大以來的反腐風暴的持續之久、力度之大,已經給予了這種心態以事實上的打擊。十八大以來,以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大老虎”的倒掉為標志,對高級干部的查處力度稱得上“前所未有”。僅2014年,中央就立案查處了54名中管干部。同時“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原則下,即使是“蠅頭小吏”,只要違紀違法,也逃不過高壓的反腐態勢。
那么,反腐敗的力度如此之大,是不是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是不是如一些人說的那樣,“不反腐亡國、真反腐亡黨”?
當然不是。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論述道,不反腐確實有亡黨的危險,真反腐才能凈化黨的肌體,才能真正興黨興國。至于查處了多少高級干部、和以往相比力度加大了多少,習近平也說,“不要算這個賬,有貪必反,有腐必懲”,“不定指標、上不封頂,凡腐必反,除惡務盡”。
之所以有觀望的灰色心態,說到底,還是因為對反腐敗斗爭性質的認識出了偏差,低估了中央對反腐的決心和態度。
反腐敗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但如果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也是一筆人心向背的賬。之所以對腐敗采取零容忍的態度,說到底,就是為了贏得黨心民心。
還有一些人,將反腐認為是“政治斗爭”、“排除異己的工具”,這種心態就更加錯誤甚至是荒謬了。無論是已經被公訴的官員,還是一些落馬貪官的寫的“懺悔錄”,都已經明白無疑地交代了違法亂紀的事實,鐵證如山,不容置喙。
也就是說,反腐從來不是什么“個人恩怨”。正因此,我們才說,無論是誰,無論擔任過什么職務,只要違反黨紀國法,都絕不姑息。在反腐問題上,沒有誰能當“鐵帽子王”。
打破對反腐性質的錯誤認識和錯誤心態,就是要明確一條政治規矩:在思想上、認識上,要自覺同黨中央保持一致。
2 對反腐“負面效應”的灰色心態
在高壓的反腐態勢下,還有一種灰色心態,認為反腐具有“負面效應”。
這種效應,習近平在一些場合也論述過,就是“認為反腐敗查下去會打擊面過大,影響經濟發展,導致消費需求萎縮,甚至把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與反腐敗力度加大扯在一起;有的人認為反腐敗會讓干部變得縮手縮腳、明哲保身,不愿意干事了”,等等。他也明確指出:這些認識都是不正確的。
比如,中國的經濟的下行壓力,一方面受到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在內因方面,則是受到經濟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產業升級等多方面影響。如果說以往公款消費、公款購買奢侈品等“消費需求”是以腐敗為支撐的話,這種消費也注定是畸形的、不健康的需求。去除這種“拉動經濟”的毒瘤,也是為使經濟更健康、更持久地發展。
而反腐,是不是會讓官員不敢干事兒、明哲保身?
這需要厘清邏輯。有些貪腐官員,在位時的確稱得上是“能吏”。因此,有一些人也會議論,“做了那么多工作,就這一點小事就要抓住不放”?
并非如此。這些官員被查,并非因為做事,而是因為貪腐。同時,他們在位時的“能干”,很多時候也是憑著游走于灰色地帶、以“擦邊球”甚至是違紀違法方式完成的。查處這些官員,不僅是肅貪,也是對官場政治生態、政治規則的一種重塑。
還有一種灰色心態值得注意。八項規定出臺之后,大多數干部覺得解脫了、身心舒暢,家庭也有親切感了。但也有官員感到“失落”,覺得身上的約束多了,以往的“風光”不再,發出“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慨。
能感嘆“為官不易”,說明以往為官太易。因為現在要求的、提倡的,都是基本的政治倫理。習近平也在談到這種錯誤心態時說:“看來,減少應酬要進一步提倡,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進一步提倡。”
“官不聊生”的說法,事實上也是官僚主義心態在作祟,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官老爺”,而不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作為公仆,就不應該“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遺癥”,也不能“對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對下吆五喝六、橫眉豎目”,更不能“不給錢不辦事,收了錢亂辦事”。
打破這種心態,也是為了讓官員更自覺地守規矩、明紀律,不僅不能明哲保身,反而要更加“為官有為”。
3 對“為官責任”的灰色心態
講規矩、明紀律,是為了讓黨員干部更加明白自己的責任,明白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打破對于“責任”的灰色心態和認識。其中最需要明確、也最能反映反腐趨勢和走向的,是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
從“主官”的角度說,立政治規矩,就是要打破當“太平官”、“甩手掌柜”的灰色心態。
比如,習近平指出,有的黨委對主體責任認識不清、落實不力,有的沒有把黨風廉政建設當作分內之事,每年開個會、講個話,或簽個責任書就萬事大吉了;有的對錯誤思想和作風放棄了批評和斗爭,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疏于教育,疏于管理和監督,放任一些黨員、干部滑向腐敗深淵;還有的領導干部只表態、不行動,說一套、做一套,甚至帶頭搞腐敗,帶壞了隊伍,帶壞了風氣。
也有的心態認為,只要干部沒有腐敗問題,其他問題就都可忽略不計,沒有必要加以追究,也不愿意加以追究。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腐敗問題就行了,其他問題都不在話下,沒有什么可怕。
也有的主官很“委屈”:腐敗現象,很多是之前的“政治遺產”或者當地的政治生態問題,跟自己的任內“沒有太大關系”。習近平在批評這種心態時說:不能新官不理舊賬”,不能“失之于寬、無能為力”,出了事,要追責。
說到底,出現領導干部“不敢抓、不敢管”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有“鴕鳥心態”,唯恐得罪人、丟選票。
在消極腐敗現象面前當好人,在黨和人民面前就當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
而在執紀的紀委方面,有的地方擔心查辦案件會損害形象、影響發展,有時存在壓案不辦、瞞案不報的情況。因為“在一口鍋里吃飯”,所以很難監督別人。有的地方紀委領導甚至對反映同級黨委領導干部問題的同志說:你不要講了,我們也沒有聽見。
這種狀況很不正常。要打破“打成一片”、“一口鍋里吃飯”的心態和現狀,就要明確紀委的相對獨立地位,建立雙重領導制,讓紀委能夠“一心一意履行監督職責”。有問題不報告、不反映、也不驚動的“好官我自為之”心態,在“立規矩”的今天,必須“俱往矣”。
4 對官場“潛規則”的灰色心態
其實,樹立政治規矩,就是在向一些官場的“潛規則”開刀。
習近平羅列了這些現象。他指出,在思想政治上,一些人信奉“馬列主義對人,自由主義對己”,“兩個嘴巴說話,兩張面孔做人”;在組織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評擺情況,相互批評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你若批我,我必批你”,“上級對下級,哄著護著;下級對上級,捧著抬著;同級對同級,包著讓著”;在執行政策中,一些人信奉“遇到黃燈跑過去,遇到紅燈繞過去”,“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領導點頭”;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職停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際交往中,一些人信奉“章子不如條子,條子不如面子”,“有關系走遍天下,沒關系寸步難行”。
官場“潛規則”,看起來無影無蹤,卻又無處不在,聽起來悖情悖理,卻可暢通無阻,成為腐蝕黨員和干部、敗壞黨的風氣的沉疴毒瘤。對待“潛規則”,一些黨員干部或是認為無可奈何,或是持默認態度,甚至以深諳其道為榮。
這些心態,說到底,都是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等的,也是不遵守政治規矩的體現。
而“潛規則”的蔓延后果,即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換句話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遺余力推行的作風建設和反腐斗爭,就是向這些官場陋習開刀,重塑政治生態、營造清明政治環境。立規矩,就是“破中求立”。
歸根結底,對“潛規則”的默認、對自我要求的放松,都是對黨員干部身份認識的不清楚。
比如,有貪官落馬之后說,“我的一個批示可以讓一個企業獲得巨大利益,可以讓親朋好友獲取好處,可以讓一個人改變處境,可以辦事順利、一路綠燈”,認為自己手中的權力,和獲得的“收益”是不成正比的,產生心態扭曲。也有的官員認為自己“當公務員收入不高,約束又多,同在企業工作或下海經商相比犧牲了很多”,是一種奉獻。
但習近平早已說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干部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當干部”。以為“法不責眾”,認為“檢查一陣子,享受一輩子”的隨波逐流的心態,在重塑政治規矩、嚴明政治紀律的今天,是再也行不通了。 [4]
媒體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