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塑造城市魅力?
6月26日清晨,本報縣域經濟調查報道組一行路過雅安市名山區茶都大道,看見旁邊廣場上矗立著一尊11米高的石像:一位長須老者摟著幾株茶樹,握著一把鋤頭。
這名長者叫吳理真,作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樹最早的人,被后人尊為“植茶始祖”“甘露大師”。每年的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祭拜茶祖吳理真都是重要環節。
在名山,這樣的“茶的氣息”隨處可見。獨特的茶文化,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在成都武侯、內江隆昌、宜賓翠屏、瀘州龍馬潭等地,報道組也都觸摸到了不一樣的城市魅力。這些獨特,讓這些城市更具吸引力。
本報記者 蔣君芳 邵明亮 魏馮 文莎
科學規劃打造城市亮點
“之前對威遠的印象就是工業很發達,沒想到來了卻完全感覺不到這是一座工業城市。”來威遠旅游的瀘州市民張鳳霞,坦言自己對威遠的印象在這幾天里完全改變,“可以說是環境優美、生活安逸。”
印象的改變,源于城市的諸多付出。“近年來我們在不斷優化嚴陵工業園區布局,引導傳統企業轉型發展,淘汰不符合園區規劃的產能,在工業園區與城市居住片區之間形成隔離綠帶。”威遠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富學介紹說,未來威遠將形成“一帶四楔多園”平面與垂直相結合的立體化綠地系統。
生態,正在成為一座有吸引力城市的基本標配。隆昌市也定下了“一城綠色半城湖”的未來目標。
按照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隆昌市城市森林全域規劃方案,隆昌將按照“一心、一環、三廊、三帶、多點”的城市森林工程空間布局,將隆昌全域內的“一城、一湖、兩街道、十七鎮”納入工程實施范圍。到2021年,計劃在全市范圍實施100個生態(森林)公園。
作為重要產茶地的名山區,在“為城披綠”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區有近35萬畝的茶園面積,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綠色‘外衣’。”名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周萬友介紹說,名山區正在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力爭今年中心城區綠地率提升至39%。
作為城鎮化程度最高的成都市中心城區,武侯區更多是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為自己添綠。一塊塊小游園、微綠地,讓許多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夠感受到綠色生活的美好。“從2017年9月啟動到現在,我們一共完成了26個小游園、微綠地,總計面積達到12.3萬平方米。”武侯區公園城市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歷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
人民南路沿線的高樓大廈、華西壩周邊的民國風情、武侯祠區域的古蜀格調……武侯區有著多元化的城市建筑風格。不過,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武侯祠。去年全年,接近50萬人次游覽武侯祠。今年1-5月,武侯祠已接待游客約27萬人次。
為了放大這張名片的效益,眼下武侯區正打造三國蜀漢城。“成都體院搬遷到三岔湖,老校區騰出300多畝土地,再加上周邊幾十畝,打造總規模有400多畝。”武侯區規劃局副局長沈曉晉介紹,三國文化將在三國蜀漢城里得到生動再現。
歷史古跡和文物,是一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如同武侯祠對于武侯區的意義一樣,三蘇祠也是眉山市東坡區最閃亮的一張城市名片。
為了不破壞這張名片的影響力,當地做了許多工作。三蘇祠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三蘇祠的古建大多采用了楠木、杉木和柏木,蘆山地震時,三蘇祠受損。為了保證文物修復的“原材料”,維修人員跑遍眉山、樂山等地的木材市場尋找老木料,有的老料已超過百年歷史。
即使是在瀘州建區時間最短的龍馬潭區,歷史依然有跡可循。在已經公布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中,98歲仍在運行的洞窩水電站成功入選。
年邁的水電站,即將迎來新生——水電站垂直上方100米的地方,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將拔地而起。龍馬潭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胡江說,博物館室內設計結合建筑高度,引入水幕設施,將“洞窩瀑布搬進建筑”,“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龍馬潭區的一個新地標。”
于細微處感受城市氣質
“看到這些公交站牌,就知道我們已經到了隆昌了。”第一次來內江隆昌旅游的天津游客唐浩,在來之前就已經做足了“攻略”,知道這些精美的青石公交站牌,與隆昌的“中國石牌坊之鄉”美譽有關。
川渝接合部的隆昌,是一個因古牌坊群而聞名的縣級市。當地盛產青石,境內隨處可見雕刻精細的青石橋、青石建筑和青石雕塑。因此,在城市建設中,隆昌融青石文化、古牌坊元素于一體,在城區主要公交線路沿線建設了大量仿古青石公交站。
據介紹,這些造型古樸的公交站,每個大約需青石60噸,上刻花、鳥、獸等,各種楹聯牌匾更彰顯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曾被稱為“史上最牛的公交站”。
而在武侯區郭家橋北二街,展示城市氣質的是20幅街區風貌圖:川大校史變遷、愛國校友事跡、薛濤愛國詩詞、詠竹愛國詩詞……這些圖畫中,竹子是時常出現的元素之一。
郭家橋北二街所在的望江坊片區,坐擁川大望江校區、望江樓公園等獨特文化資源,成為成都正著重打造的“八街九坊十景”中的重要“一坊”。其中,望江樓公園是全國最大的竹類公園,薈萃了國內外150余種竹子。當地深入挖掘望江歷史風貌文脈,打造出了郭家橋北二街“愛國”文化主題街巷,歷史風貌與望江元素緊密融合,為生活化的街巷增添了一抹詩意。
在“中華竹都”宜賓,竹子同樣是城市風貌中不可忽略的元素。該市在翠屏區投資20億元建設龍頭山竹文化主題公園,在城市重要干道、節點全面打造竹景觀,累計栽植楠竹約25萬余株。“不愧是中華竹都!其它城市很難看到!”來自上海的游客宋怡然這樣總結自己的宜賓之行。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塑造城市魅力?
6月26日清晨,本報縣域經濟調查報道組一行路過雅安市名山區茶都大道,看見旁邊廣場上矗立著一尊11米高的石像:一位長須老者摟著幾株茶樹,握著一把鋤頭。
這名長者叫吳理真,作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樹最早的人,被后人尊為“植茶始祖”“甘露大師”。每年的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祭拜茶祖吳理真都是重要環節。
在名山,這樣的“茶的氣息”隨處可見。獨特的茶文化,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在成都武侯、內江隆昌、宜賓翠屏、瀘州龍馬潭等地,報道組也都觸摸到了不一樣的城市魅力。這些獨特,讓這些城市更具吸引力。
本報記者 蔣君芳 邵明亮 魏馮 文莎
科學規劃打造城市亮點
“之前對威遠的印象就是工業很發達,沒想到來了卻完全感覺不到這是一座工業城市。”來威遠旅游的瀘州市民張鳳霞,坦言自己對威遠的印象在這幾天里完全改變,“可以說是環境優美、生活安逸。”
印象的改變,源于城市的諸多付出。“近年來我們在不斷優化嚴陵工業園區布局,引導傳統企業轉型發展,淘汰不符合園區規劃的產能,在工業園區與城市居住片區之間形成隔離綠帶。”威遠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富學介紹說,未來威遠將形成“一帶四楔多園”平面與垂直相結合的立體化綠地系統。
生態,正在成為一座有吸引力城市的基本標配。隆昌市也定下了“一城綠色半城湖”的未來目標。
按照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隆昌市城市森林全域規劃方案,隆昌將按照“一心、一環、三廊、三帶、多點”的城市森林工程空間布局,將隆昌全域內的“一城、一湖、兩街道、十七鎮”納入工程實施范圍。到2021年,計劃在全市范圍實施100個生態(森林)公園。
作為重要產茶地的名山區,在“為城披綠”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區有近35萬畝的茶園面積,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綠色‘外衣’。”名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周萬友介紹說,名山區正在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力爭今年中心城區綠地率提升至39%。
作為城鎮化程度最高的成都市中心城區,武侯區更多是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為自己添綠。一塊塊小游園、微綠地,讓許多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夠感受到綠色生活的美好。“從2017年9月啟動到現在,我們一共完成了26個小游園、微綠地,總計面積達到12.3萬平方米。”武侯區公園城市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歷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
人民南路沿線的高樓大廈、華西壩周邊的民國風情、武侯祠區域的古蜀格調……武侯區有著多元化的城市建筑風格。不過,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武侯祠。去年全年,接近50萬人次游覽武侯祠。今年1-5月,武侯祠已接待游客約27萬人次。
為了放大這張名片的效益,眼下武侯區正打造三國蜀漢城。“成都體院搬遷到三岔湖,老校區騰出300多畝土地,再加上周邊幾十畝,打造總規模有400多畝。”武侯區規劃局副局長沈曉晉介紹,三國文化將在三國蜀漢城里得到生動再現。
歷史古跡和文物,是一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如同武侯祠對于武侯區的意義一樣,三蘇祠也是眉山市東坡區最閃亮的一張城市名片。
為了不破壞這張名片的影響力,當地做了許多工作。三蘇祠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三蘇祠的古建大多采用了楠木、杉木和柏木,蘆山地震時,三蘇祠受損。為了保證文物修復的“原材料”,維修人員跑遍眉山、樂山等地的木材市場尋找老木料,有的老料已超過百年歷史。
即使是在瀘州建區時間最短的龍馬潭區,歷史依然有跡可循。在已經公布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中,98歲仍在運行的洞窩水電站成功入選。
年邁的水電站,即將迎來新生——水電站垂直上方100米的地方,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將拔地而起。龍馬潭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胡江說,博物館室內設計結合建筑高度,引入水幕設施,將“洞窩瀑布搬進建筑”,“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龍馬潭區的一個新地標。”
于細微處感受城市氣質
“看到這些公交站牌,就知道我們已經到了隆昌了。”第一次來內江隆昌旅游的天津游客唐浩,在來之前就已經做足了“攻略”,知道這些精美的青石公交站牌,與隆昌的“中國石牌坊之鄉”美譽有關。
川渝接合部的隆昌,是一個因古牌坊群而聞名的縣級市。當地盛產青石,境內隨處可見雕刻精細的青石橋、青石建筑和青石雕塑。因此,在城市建設中,隆昌融青石文化、古牌坊元素于一體,在城區主要公交線路沿線建設了大量仿古青石公交站。
據介紹,這些造型古樸的公交站,每個大約需青石60噸,上刻花、鳥、獸等,各種楹聯牌匾更彰顯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曾被稱為“史上最牛的公交站”。
而在武侯區郭家橋北二街,展示城市氣質的是20幅街區風貌圖:川大校史變遷、愛國校友事跡、薛濤愛國詩詞、詠竹愛國詩詞……這些圖畫中,竹子是時常出現的元素之一。
郭家橋北二街所在的望江坊片區,坐擁川大望江校區、望江樓公園等獨特文化資源,成為成都正著重打造的“八街九坊十景”中的重要“一坊”。其中,望江樓公園是全國最大的竹類公園,薈萃了國內外150余種竹子。當地深入挖掘望江歷史風貌文脈,打造出了郭家橋北二街“愛國”文化主題街巷,歷史風貌與望江元素緊密融合,為生活化的街巷增添了一抹詩意。
在“中華竹都”宜賓,竹子同樣是城市風貌中不可忽略的元素。該市在翠屏區投資20億元建設龍頭山竹文化主題公園,在城市重要干道、節點全面打造竹景觀,累計栽植楠竹約25萬余株。“不愧是中華竹都!其它城市很難看到!”來自上海的游客宋怡然這樣總結自己的宜賓之行。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