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按下跨越發展“快進鍵” 四川民族地區跑出“加速度”
隨著新甘石工程、川藏電力聯網工程、“電力天路”工程完工,全面消除了藏區無電村。
阿壩州率先在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兩個100%目標。
我省牽頭,西藏、寧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西部七方簽署跨區域聯動協作協議,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權益保障和依法管理,此舉在全國民族工作系統開創了先河。
初夏的巴塘縣夏邛鎮架炮頂村,近百名工人正不停忙碌,一座座新藏房雛形已現。
這里是巴塘縣最大的易地搬遷項目——地巫鄉整村搬遷工程現場。地巫鄉村民毛雨多吉和妻子扎西拉姆專門來工地轉了一圈,難掩內心喜悅,“再過幾個月,就要搬過來開始新生活了。”
得益于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和成都雙流對口支援,夏邛鎮將安置近兩百公里外的地巫鄉119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和受地災影響的群眾,他們將在這里安居樂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后,省委、省政府持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強力推進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民族地區呈現出經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進步、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社會政治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本報記者 鐘振宇 張庭銘 袁婧
突破關鍵瓶頸
為跨越發展夯實“地基”
甘孜縣達通瑪草原曾經是電力盲區,如今,村民吉木家的副食店晚上也能營業……隨著新甘石工程、川藏電力聯網工程、“電力天路”工程完工,全面消除了藏區無電村。
近年來,我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所有問題的關鍵來抓,強化頂層設計,出臺了一系列差別化支持政策,實行“多予、不取、放活”方針,優先突破關鍵性基礎瓶頸,為民族地區跨越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力實施民族地區“交通大會戰”。截至目前,民族自治地方通航機場達到5個,公路通車里程達7.3萬余公里,阿壩州率先在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兩個100%目標。
基本解決群眾安全飲水問題。會理大海子、金川崇化、北川開茂水庫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設,農牧業發展基礎逐步夯實。
“十二五”期間,我省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過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去年,民族自治地方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1.7億元,增長6.2%,人均GDP首次突破2萬元。
鎖定群眾期盼
聚力脫貧攻堅和民生實事
雅江縣八角樓鄉日基村是成都通往稻城的必經之路。三層高的藏族民居,不僅是藏族村民八斤的家,也是他裝修一新的鄉村酒店。“多虧了當初政府提供的10萬元無息貸款,如今住店的回頭客源源不斷。”八斤對未來充滿新期待。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共有45個扶貧工作重點縣,占全省88個扶貧工作重點縣的51%。我省堅持以解決少數民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突破口,把民族團結和諧牢牢建立在脫貧奔康和民生改善的基礎上。
在藏區,全面實施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2013年到2016年底,累計建成新村聚居點295個,建成新居72558戶;對1.5萬余名包蟲病病人實施了藥物治療;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
在彝區,大力實施大小涼山彝區“十項扶貧工程”和綜合扶貧開發,建設彝家新寨上千個。過去5年,涼山州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0.98萬人。
創建活動引領
營造團結穩定各民族共同發展局面
在2015年舉行的全省第七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甘孜州甘孜縣那倉覺姆寺寺管會主任托呷第一次來到成都。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和其他受表彰的代表一起坐在了會場前面中間。“省里對我們民族地區代表如此尊重,非常感動。”
團結穩定是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
近年來,我省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并確定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同步全面小康示范省的目標。目前已建立152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和10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觀念深入人心。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我省牽頭,西藏、寧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西部七方簽署跨區域聯動協作協議,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權益保障和依法管理。這項工作在全國民族工作系統開創了先河。
圓 桌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鐘振宇
嘉 賓
省民宗委主任姚斌
成都市武侯區漿洗街道洗面橋社區黨委書記李曉林
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是中央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新形勢下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重要舉措。圍繞這一主題,記者與省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基層社區干部進行了對話。
記者: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你們有哪些做法?
姚斌:我省是一個多民族大省,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在我國民族分布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這需要我們深刻認識沒有全省各民族的團結奮斗就沒有四川的發展、穩定、和諧。
近年來,全省上下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專章,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做出規劃部署,進行高位推動。
李曉林:針對成都市洗面橋社區多民族聚居的特點,我們通過建立社區互嵌式民族工作聯絡小組、召開少數民族經營戶聯誼會、舉辦民族文化節活動等多種方式,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形勢下的互嵌融合途徑,不斷創新服務管理,贏得社區常住和流動少數民族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記者:爭創民族團結進步同步全面小康示范省,有哪些新打算?
姚斌:我省已印發了《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奮力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同步全面小康示范省工作方案(2016-2020)》,提出通過五年努力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同步全面小康示范省。按照分步走思路,我省將以民族工作任務重、工作基礎條件比較好的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和成都市為下階段創建活動第一梯隊,實行重點推進,爭創全國示范州(市),其他地方發揮優勢積極跟進,實現全省整體創建總目標。
李曉林:民族團結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只有逗號沒有句號。下一步,我們將以創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示范社區”為抓手,不斷加大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力度,在創新舉措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示范社區升級版。
新聞當事人
種藍莓辦羌家樂羌村村民邁上致富路
□本報記者 鐘振宇 張庭銘
進入5月中旬,初夏的炎熱一陣陣襲來,而邛崍市南寶山依然清幽涼爽。
作為“遷徙羌家”農家樂的主人,邛崍市南寶山鎮直臺村村支書陳學平最近接到了好幾個山外打來的咨詢電話,都是關于預訂今年夏季包月住宿避暑的。陳學平說:“村民們看到旅游能致富,今年村里新增了5家羌家樂,接待能力將大幅提升。”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摧毀了阿壩州汶川縣龍溪鄉直臺村羌族群眾的家園。在各級黨委政府關懷下,2009年秋,作為汶川地震災后唯一整村跨區域遷徙內地的少數民族村落樣本——“云朵上的民族村”直臺村搬遷到了南寶山鎮。
7年多來,作為村支部書記,陳學平見證了直臺村的新生歷程。地震前,村民靠山吃山,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白菜等作物,散養豬、牛、羊等牲畜;每年初夏,家家戶戶都上山采挖蟲草等藥材。永久搬遷后,羌族受災群眾面臨的根本問題是生存和發展。村民們通過種老川茶,流轉土地種植藍莓,獲得租金收入和勞務收入。
陳學平說,直臺村是距成都最近的羌村,打造民俗休閑旅游產業成為當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愿望。2015年,政府啟動民居羌式風貌改造,一些有眼光的村民同步開展了住宿改造。借力次年的藍莓旅游節,羌家樂在暑期旺季出現了“一床難求”。
“我們家共騰出了7間房14個床位,去年夏季營業毛收入7萬多元。”陳學平給自己的店取名“遷徙羌家”,去年,客人來了吃住每天人均消費120元,不僅能品嘗到豬膘肉等羌族傳統美食,還能免費觀看羌族歌舞表演。陳學平說,在政府關心下,村里將開展規范化培訓,并考慮成立自治協會對民俗休閑旅游產業統籌管理。“種植藍莓+羌村避暑游,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就是直臺村村民未來的致富路。”陳學平信心滿滿。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