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末,廣西有91.22萬家農戶在新一輪精準識別中被“一票否決”,剔除出貧困戶范疇。玉林市博白縣47歲村民老黃是其中之一。
新華社記者在廣西精準識別貧困戶數據比對平臺上看到,老黃被“一票否決”是因名下購有車輛,這在8條“一票否決”的事項之列。
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精準脫貧的第一步。2015年以來,為真正找出538萬貧困人口,廣西開展一場以“打分”精準識別貧困戶的行動,25萬名精準識別工作隊員深入農村,進一步摸清全區貧困對象、致貧原因和脫貧路徑。
早在2014年,我國多地“精準識別”工作已基本完成。廣西為何在2015年下半年開展了新一輪以“分數識別貧困戶”行動?此次精準識別與以往有何不同?
找不準貧困人口的扶貧,可能“南轅北轍”
天剛蒙蒙亮。32歲的張琦和同事們一起動身前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棉花村下新屯。下新屯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區村屯,一座座大山將村屯圍成大“漏斗”,世代務農為生的村民們分散居住在“漏斗”底端,靠石頭山間的一丁點兒零七八碎的土地生活,人均不到5分,當地有句老話:“草帽一扔蓋塊地”。
作為棉花村的“第一書記”,張琦是來識別貧困人口的。按要求,他要一家一戶進門調查。
村民們總是期盼得到更多經濟上的幫助。一位老人說:“我身體不好,一年到頭基本沒什么收入,兩個在外打工的孩子掙不到錢,每年還得倒貼。”一位老婆婆坐在村委會門口,威脅說不把她家認定為貧困戶就不走。一些村民以為只要被認定為貧困戶,政府就會發低保金等各類補助。
四把鎮黨委組織委員韋英告訴記者,前一輪貧困戶“精準識別”,主要衡量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是否低于2700余元,但了解農戶真實收入確實非常難。詢問年收入是個“敏感”話題,許多村民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
“一個月多少收入?”
“沒多少。”
“沒多少是多少?”
“幾百塊。”
“究竟幾百塊?”
“三四百。”
即使工作人員完成了擠牙膏式的詢問,“對于打工者,這個月賺幾百塊,下個月就不一定有,所以精準識別并不容易。”羅城縣扶貧辦主任劉宏峰說。
考慮到過去一些地方貧困戶認定曾出現過差錯,廣西各級黨委、政府對此輪精準識別工作更加重視。尤其是2015年10月國家審計署通報廣西馬山縣違規認定3119名扶貧對象的教訓就在眼前。
據當地干部介紹,馬山縣的工作之所以出現偏差,是因為許多農戶生活條件差不多,認定這戶,那戶會鬧不服;認定那家,這家也不服,村干部深感頭疼。隨后,村干部集體商量確認一個快刀斬亂麻的“方案”:誰家有小孩讀大學就認定為貧困戶。結果,不少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家庭也被認定為貧困戶,引發輿論嘩然。
精準扶貧工作不能大而化之。但過去僅以模糊的“年人均純收入”作為衡量標準,干部在實際中難以開展工作。如何讓“年人均純收入”這一標準“可視化”,成為廣西各級黨委、政府和扶貧等部門面臨的一大問題。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扶貧辦主任蔣家柏說:“只有搞好精準識別,才談得上精準發力、精準脫貧。找不準貧困人口的扶貧,幫扶可能走偏,甚至可能‘南轅北轍’,導致貧困人口得不到幫扶。”
為扶真貧、真扶貧,真正找到538萬貧困人口,最大限度將精準扶貧的基礎打牢、夯實,2015年7月,廣西決定開展新一輪精準識別,將每個農村貧困戶一個不落的識別出來,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漏掉。
以“打分”尋找538萬貧困人口
廣西扶貧部門思考,能不能通過對村民家里的生產生活設施情況進行“高考式”的評分,然后統一按分數確定村民的貧困程度。“可由上級派下來的黨員干部對村民家里的生產、生活設施等情況進行評分,統一按分數確定貧困人口。”自治區扶貧辦政研督查處處長黃守槐說,這樣既科學合理,又可盡量避免發生“優親厚友”現象。
隨后,廣西嘗試制定了一個反映農戶貧困程度的表格,包括房子、家電等許多指標,每項指標都有對應的分數。
張琦所駐點的棉花村,因為貧困發生率高,成為全自治區的“試驗田”之一。2015年7月,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研室,自治區扶貧辦與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等部門組成10多人的工作隊,前往棉花村為農戶“打分”。
羅城縣扶貧辦主任劉宏峰回憶,工作隊入戶識別打分后,發現表格上的指標設置需要完善,就隨即開會討論修正。第二周再拿著新表重新入戶打分,再回來討論、再修正,再入戶……如此循環往復多次。
“比如對住房打分,怎樣算精裝修,怎樣算簡易裝修。這些都要通過討論。村民間自己也有討論,我們收集了他們的反饋,重新論證。”劉宏峰說。
8月中旬,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來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調研,他拿著表格,走訪多家農戶并“打分”。針對如何讓表格更科學提出修改意見,表格得到進一步完善。調研結束后,彭清華還撰寫了一篇題為《廣西羅城貧困村調查》的調研報告。他在報告里提到:“抓好精準識別,要著力解決好識別什么、誰來識別、如何識別的問題。識別什么?關鍵是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定指標體系。”
一切準備就緒。2015年10月,新一輪精準識別在廣西全面推開,25萬名精準識別工作隊員走村入戶。經過多次完善的“精準識別入戶評估表”包含住房、家電、飲水、勞動力等18個大項,這些大項再細分為90多個小項,每項都有對應的分值進行評分。
以住房為例,住房被分為房屋結構、裝修情況和人均住宅面積三項,而房屋結構再被細分為5個檔次:磚混或純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木瓦機構、危房或無房。最高的一檔計分為18分,最低的一檔則為0分。
劉宏峰告訴記者,在新一輪精準識別全面推開前,廣西還召開了為期5天的全區精準識別動員會。在動員會上,與會人員針對表格各項指標的細節進行了學習和討論。“比如家里有20畝林木,我們要區分這是公益林還是經濟林;再比如人嫁出去了,但戶口沒有轉走,我們要按實際生活地址統計,不能重復識別。”
融安縣大良鄉山口村46歲村民彭恩光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這次精準識別的確不是“走過場”。
“與2014年不同的是,這個表格里更多的是‘顯性指標’,且更加細化,需要工作隊員進村入戶看,而不能僅停留于問,不僅讓基層干部更能把握,更讓不少群眾深感更加公平。”韋英說。
“數據是一個一個人頭數來的”
25萬名精準識別工作隊員主要由自治區和市、縣、鄉抽調的干部、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等組成。每個組2-3人以上,設組長一名,在村組織和村干部的參與和配合下進村入戶。
“25萬黨員干部下基層,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針對一項工作派工作隊員最多的一次,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次,也是成效最明顯的一次。6500名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是其中的重要群體。”蔣家柏說。
張琦從廣西新華書店集團來到棉花村擔任“第一書記”,恰好趕上新一輪精準識別工作。這個從小生活在南寧市城區的“80后”,從南寧趕到棉花村,算上等車時間,需要花上一整天。
“‘打分’有很多環節,幾乎每天都要爬山,經常走得腳生疼。”張琦說,目前全村有4個屯還沒通路,但每家每戶都必須走訪,有的村民家甚至要走訪四五次。只好穿著球鞋,午餐要在村里解決。最長時,曾連續20天沒回過家。
縣政府給各村工作隊員都發放了部分工作補貼。60歲的老村支書劉吉恩用補貼費到四把鎮買包子,每個1元,每天要買20至30個。這就是工作隊員的午餐。偶爾還會買一兩斤豬肉和青菜,算是加餐。
在黔桂交界地帶天峨縣八臘瑤族鄉一個偏遠山村,一座座深山望不到盡頭,兩戶村民住在深山叢中。當地扶貧干部告訴記者,工作隊員花了一整天才來到這兩戶家中為他們“打分”,盡管遠,但挨家挨戶必須到。
“每天傍晚六點多才回到住處,盡管天冷,但身上都流著汗。”張琦說。 一名工作隊員告訴記者,經常白天找不到農戶,就晚上進村,在農戶收工休息的時候識別,有時深夜才回到住處。
“打分”之后,就是“兩評議一公示”。隨后,工作隊員們要在規定時間內將數據錄入。為避免誤差,數據錄入不能間斷。“除了吃飯、睡覺和上廁所,就是看電腦了。從早晨9點到晚上11點,對著電腦,眼睛都看花了。”張琦說。
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成員、廣西扶貧信息中心主任成偉光表示:“此次識別行動中,25萬名工作隊員實地走進約500萬家農戶,調查近2000萬群眾的‘家底’,獲得的數據可以說是‘一個一個人頭數過來的’。”
終身追責,不認真不行
田東縣思林鎮真良村村民老梁一家過去是貧困戶,去年他家以土地和5000元扶貧資金入股村上的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還安排他夫妻倆就業,當年實現了脫貧。經過有關環節,2016年老梁家將不再是貧困戶。48歲的老梁說:“我對整個識別過程沒啥意見,現在我家里條件好了,如果還占著貧困戶的名額也不對。”
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龍勝縣偉江鄉甘甲村,一些貧困戶因為家里林地面積大或種有中藥材,所評出的分數明顯高于貧困戶分數線,被剔除出貧困戶范圍,目前全村還有8戶被評為貧困戶。甘甲村委會主任楊萬元說:“這一輪精準識別特別公平,沒發現工作隊員有徇私舞弊的情況,群眾對公示出的貧困戶也沒提出異議。”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扶貧辦主任蔣家柏告訴新華社記者,廣西識別貧困戶的方法吸取了貴州、甘肅等地精準識別方法的長處,又根據地方實際進行創新,總結為“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法:“一進”:工作隊員入戶與戶主及其他家庭成員進行交流,了解家庭情況、生活質量狀況、子女讀書情況、家庭成員健康情況等。“二看”:看住房、家電、農機、交通工具、水電路等生產生活設施,看農田、山林、種養等發展基礎和狀況。“三算”:算農戶收入、支出、債務等情況。“四比”:與本村(屯)農戶比住房、比收入、比資產、比外出務工等情況。“五議”:議評分是否合理,是否漏戶,是否弄虛作假,是否拆戶、分戶、空掛戶,家庭人口是否真實等情況。
由于關系到千萬家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本輪廣西的精準識別,用了多重手段保證公平。
田東縣思林鎮真良村委會主任黎貴作說:“我把精準識別工作隊員和‘第一書記’3人帶到農戶家,他們‘打分’不讓我看,也不許我用方言與農戶交流,我就在院子外等,等他們結束再帶去另一戶。”
隨后進入“兩評議一公示”階段。村民小組召開評議會,對入戶調查評分情況進行評議,并公示評議結果。公示后,村委會再次進行評議。
成偉光說,兩次評議時,需由村“兩委”干部、住村退休干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老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婦女代表、駐村工作隊員等代表組成評議會,評議本組農戶評分的真實性、合理性,是否存在漏戶、拆戶、分戶、空掛戶現象,家庭人口是否準確等情況,評議結果要獲得2/3以上代表通過,評議后如實填寫評分評議表,參加評議的代表在評議表上簽名或按手印確認,并上報評議結果。
融安縣副縣長秦雪梅說,為確保信息精準無誤,在入戶評估調查環節,必須做到戶戶拍照留存取證。拍照時以農戶房子作為背景,專門制作戶主姓名牌與受訪戶成員合影,還將戶主姓名牌與家中的貴重物品和大型生產工具,如電視、冰箱、農機、摩托車等合影,做到有相片、有記錄、有依據。
“不認真都不行啊!所有進村入戶的工作隊員都必須簽字,記錄在案,并對核實的情況負責到底,終身追責。”一名工作隊員說。
精準識別大數據是一筆巨大“財富”
除了打分,廣西還列出了8條“一票否決”的事項,包括名下有車、城鎮有房產、購置有土地、開辦有公司、屬于財政供養人員,以及有吸毒、賭博等不良習性導致生活困難,這些農戶都將被剔除出貧困戶識別范圍。
成偉光告訴記者,從入戶調查的約500萬家農戶中,扣除上述被剔除農戶以及一些自動放棄戶、無法聯系戶、拆戶合并戶后,全區累計錄入系統427.45萬戶、1889.93萬人的信息,與車管、財政、國土和工商等多部門數據進行大數據比對和快速財產檢索。
“我們會去工商部門查他有沒有企業,去房管局查他有沒有門面或者商品房……各部門都要聯動起來。”羅城縣扶貧辦主任劉宏峰說,“像我們縣大概有100多戶因為在縣城有房被剔除。”
據自治區扶貧辦統計,在進村入戶“打分”和“兩評議一公示”階段,有70多萬家農戶符合“一票否決”情形,直接被剔除。
“通過比對檢索出可疑農戶51.7萬戶,涉及家庭成員63萬人,經過二次核查,對擁有大額財產且識別分數在80分以下的20多萬家農戶進行剔除。再加上‘打分’和‘兩評議一公示’階段‘一票否決’農戶,共計將不符合貧困戶條件的91.22萬家農戶予以剔除。”成偉光說。
這正是“廣西精準識別貧困戶數據比對平臺”顯示出的一大效應。記者在大數據比對平臺看到,工作人員在“行政區域編碼”一欄輸入相關數字后,點擊“開始比對”,只需10—20秒便可完成一個縣農戶數據比對。
以廣西人口大縣博白縣為例,博白縣村民龐某,因購置房產被“一票否決”;村民龍某在“購置車輛”一欄顯示為“可疑”,再點擊“可疑”,核查結果是“車輛在2013年賣了”,因此將不被否決。“這是全區精準識別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梢哉f,我們建成了全國首家精準脫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成偉光說。
成偉光說,精準識別大數據準確而詳盡,成為一筆巨大“財富”,正顯示出“溢出效應”:對農戶住房狀況的分類統計,以后將為住建部門在危房改造對象的確認上提供精確支持;對村民飲水狀況的統計,可為水利部門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提供重要參考等,這將為多個部門“十三五”期間的精準脫貧工作瞄準“靶子”。
“這還將為正在編制的廣西‘十三五’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參考。”廣西發改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說。
多位受訪扶貧干部認為,這個精準識別大數據平臺,可增強基層干部“大扶貧”概念。脫貧攻堅不只是扶貧部門一家之事,下一階段扶貧、住建、發改、民政、農業等部門在信息共享、互聯互通上將進行深度合作。
這次精準識別工作培養了一批干部。蔣家柏認為,25萬黨員干部下到基層、奮戰在一線,真正體現了“三嚴三實”好作風,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貼心人”,更利于以后制定或落實脫貧攻堅政策。
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說:“做好了精準識別工作,為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有信心到2020年將538萬貧困人口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決不讓一個貧困戶、一位貧困人口掉隊。”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2015年年末,廣西有91.22萬家農戶在新一輪精準識別中被“一票否決”,剔除出貧困戶范疇。玉林市博白縣47歲村民老黃是其中之一。
新華社記者在廣西精準識別貧困戶數據比對平臺上看到,老黃被“一票否決”是因名下購有車輛,這在8條“一票否決”的事項之列。
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精準脫貧的第一步。2015年以來,為真正找出538萬貧困人口,廣西開展一場以“打分”精準識別貧困戶的行動,25萬名精準識別工作隊員深入農村,進一步摸清全區貧困對象、致貧原因和脫貧路徑。
早在2014年,我國多地“精準識別”工作已基本完成。廣西為何在2015年下半年開展了新一輪以“分數識別貧困戶”行動?此次精準識別與以往有何不同?
找不準貧困人口的扶貧,可能“南轅北轍”
天剛蒙蒙亮。32歲的張琦和同事們一起動身前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棉花村下新屯。下新屯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區村屯,一座座大山將村屯圍成大“漏斗”,世代務農為生的村民們分散居住在“漏斗”底端,靠石頭山間的一丁點兒零七八碎的土地生活,人均不到5分,當地有句老話:“草帽一扔蓋塊地”。
作為棉花村的“第一書記”,張琦是來識別貧困人口的。按要求,他要一家一戶進門調查。
村民們總是期盼得到更多經濟上的幫助。一位老人說:“我身體不好,一年到頭基本沒什么收入,兩個在外打工的孩子掙不到錢,每年還得倒貼。”一位老婆婆坐在村委會門口,威脅說不把她家認定為貧困戶就不走。一些村民以為只要被認定為貧困戶,政府就會發低保金等各類補助。
四把鎮黨委組織委員韋英告訴記者,前一輪貧困戶“精準識別”,主要衡量標準是年人均純收入是否低于2700余元,但了解農戶真實收入確實非常難。詢問年收入是個“敏感”話題,許多村民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
“一個月多少收入?”
“沒多少。”
“沒多少是多少?”
“幾百塊。”
“究竟幾百塊?”
“三四百。”
即使工作人員完成了擠牙膏式的詢問,“對于打工者,這個月賺幾百塊,下個月就不一定有,所以精準識別并不容易。”羅城縣扶貧辦主任劉宏峰說。
考慮到過去一些地方貧困戶認定曾出現過差錯,廣西各級黨委、政府對此輪精準識別工作更加重視。尤其是2015年10月國家審計署通報廣西馬山縣違規認定3119名扶貧對象的教訓就在眼前。
據當地干部介紹,馬山縣的工作之所以出現偏差,是因為許多農戶生活條件差不多,認定這戶,那戶會鬧不服;認定那家,這家也不服,村干部深感頭疼。隨后,村干部集體商量確認一個快刀斬亂麻的“方案”:誰家有小孩讀大學就認定為貧困戶。結果,不少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家庭也被認定為貧困戶,引發輿論嘩然。
精準扶貧工作不能大而化之。但過去僅以模糊的“年人均純收入”作為衡量標準,干部在實際中難以開展工作。如何讓“年人均純收入”這一標準“可視化”,成為廣西各級黨委、政府和扶貧等部門面臨的一大問題。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扶貧辦主任蔣家柏說:“只有搞好精準識別,才談得上精準發力、精準脫貧。找不準貧困人口的扶貧,幫扶可能走偏,甚至可能‘南轅北轍’,導致貧困人口得不到幫扶。”
為扶真貧、真扶貧,真正找到538萬貧困人口,最大限度將精準扶貧的基礎打牢、夯實,2015年7月,廣西決定開展新一輪精準識別,將每個農村貧困戶一個不落的識別出來,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漏掉。
以“打分”尋找538萬貧困人口
廣西扶貧部門思考,能不能通過對村民家里的生產生活設施情況進行“高考式”的評分,然后統一按分數確定村民的貧困程度。“可由上級派下來的黨員干部對村民家里的生產、生活設施等情況進行評分,統一按分數確定貧困人口。”自治區扶貧辦政研督查處處長黃守槐說,這樣既科學合理,又可盡量避免發生“優親厚友”現象。
隨后,廣西嘗試制定了一個反映農戶貧困程度的表格,包括房子、家電等許多指標,每項指標都有對應的分數。
張琦所駐點的棉花村,因為貧困發生率高,成為全自治區的“試驗田”之一。2015年7月,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研室,自治區扶貧辦與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等部門組成10多人的工作隊,前往棉花村為農戶“打分”。
羅城縣扶貧辦主任劉宏峰回憶,工作隊入戶識別打分后,發現表格上的指標設置需要完善,就隨即開會討論修正。第二周再拿著新表重新入戶打分,再回來討論、再修正,再入戶……如此循環往復多次。
“比如對住房打分,怎樣算精裝修,怎樣算簡易裝修。這些都要通過討論。村民間自己也有討論,我們收集了他們的反饋,重新論證。”劉宏峰說。
8月中旬,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來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調研,他拿著表格,走訪多家農戶并“打分”。針對如何讓表格更科學提出修改意見,表格得到進一步完善。調研結束后,彭清華還撰寫了一篇題為《廣西羅城貧困村調查》的調研報告。他在報告里提到:“抓好精準識別,要著力解決好識別什么、誰來識別、如何識別的問題。識別什么?關鍵是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定指標體系。”
一切準備就緒。2015年10月,新一輪精準識別在廣西全面推開,25萬名精準識別工作隊員走村入戶。經過多次完善的“精準識別入戶評估表”包含住房、家電、飲水、勞動力等18個大項,這些大項再細分為90多個小項,每項都有對應的分值進行評分。
以住房為例,住房被分為房屋結構、裝修情況和人均住宅面積三項,而房屋結構再被細分為5個檔次:磚混或純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木瓦機構、危房或無房。最高的一檔計分為18分,最低的一檔則為0分。
劉宏峰告訴記者,在新一輪精準識別全面推開前,廣西還召開了為期5天的全區精準識別動員會。在動員會上,與會人員針對表格各項指標的細節進行了學習和討論。“比如家里有20畝林木,我們要區分這是公益林還是經濟林;再比如人嫁出去了,但戶口沒有轉走,我們要按實際生活地址統計,不能重復識別。”
融安縣大良鄉山口村46歲村民彭恩光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這次精準識別的確不是“走過場”。
“與2014年不同的是,這個表格里更多的是‘顯性指標’,且更加細化,需要工作隊員進村入戶看,而不能僅停留于問,不僅讓基層干部更能把握,更讓不少群眾深感更加公平。”韋英說。
“數據是一個一個人頭數來的”
25萬名精準識別工作隊員主要由自治區和市、縣、鄉抽調的干部、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等組成。每個組2-3人以上,設組長一名,在村組織和村干部的參與和配合下進村入戶。
“25萬黨員干部下基層,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針對一項工作派工作隊員最多的一次,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次,也是成效最明顯的一次。6500名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是其中的重要群體。”蔣家柏說。
張琦從廣西新華書店集團來到棉花村擔任“第一書記”,恰好趕上新一輪精準識別工作。這個從小生活在南寧市城區的“80后”,從南寧趕到棉花村,算上等車時間,需要花上一整天。
“‘打分’有很多環節,幾乎每天都要爬山,經常走得腳生疼。”張琦說,目前全村有4個屯還沒通路,但每家每戶都必須走訪,有的村民家甚至要走訪四五次。只好穿著球鞋,午餐要在村里解決。最長時,曾連續20天沒回過家。
縣政府給各村工作隊員都發放了部分工作補貼。60歲的老村支書劉吉恩用補貼費到四把鎮買包子,每個1元,每天要買20至30個。這就是工作隊員的午餐。偶爾還會買一兩斤豬肉和青菜,算是加餐。
在黔桂交界地帶天峨縣八臘瑤族鄉一個偏遠山村,一座座深山望不到盡頭,兩戶村民住在深山叢中。當地扶貧干部告訴記者,工作隊員花了一整天才來到這兩戶家中為他們“打分”,盡管遠,但挨家挨戶必須到。
“每天傍晚六點多才回到住處,盡管天冷,但身上都流著汗。”張琦說。 一名工作隊員告訴記者,經常白天找不到農戶,就晚上進村,在農戶收工休息的時候識別,有時深夜才回到住處。
“打分”之后,就是“兩評議一公示”。隨后,工作隊員們要在規定時間內將數據錄入。為避免誤差,數據錄入不能間斷。“除了吃飯、睡覺和上廁所,就是看電腦了。從早晨9點到晚上11點,對著電腦,眼睛都看花了。”張琦說。
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成員、廣西扶貧信息中心主任成偉光表示:“此次識別行動中,25萬名工作隊員實地走進約500萬家農戶,調查近2000萬群眾的‘家底’,獲得的數據可以說是‘一個一個人頭數過來的’。”
終身追責,不認真不行
田東縣思林鎮真良村村民老梁一家過去是貧困戶,去年他家以土地和5000元扶貧資金入股村上的火龍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還安排他夫妻倆就業,當年實現了脫貧。經過有關環節,2016年老梁家將不再是貧困戶。48歲的老梁說:“我對整個識別過程沒啥意見,現在我家里條件好了,如果還占著貧困戶的名額也不對。”
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龍勝縣偉江鄉甘甲村,一些貧困戶因為家里林地面積大或種有中藥材,所評出的分數明顯高于貧困戶分數線,被剔除出貧困戶范圍,目前全村還有8戶被評為貧困戶。甘甲村委會主任楊萬元說:“這一輪精準識別特別公平,沒發現工作隊員有徇私舞弊的情況,群眾對公示出的貧困戶也沒提出異議。”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扶貧辦主任蔣家柏告訴新華社記者,廣西識別貧困戶的方法吸取了貴州、甘肅等地精準識別方法的長處,又根據地方實際進行創新,總結為“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法:“一進”:工作隊員入戶與戶主及其他家庭成員進行交流,了解家庭情況、生活質量狀況、子女讀書情況、家庭成員健康情況等。“二看”:看住房、家電、農機、交通工具、水電路等生產生活設施,看農田、山林、種養等發展基礎和狀況。“三算”:算農戶收入、支出、債務等情況。“四比”:與本村(屯)農戶比住房、比收入、比資產、比外出務工等情況。“五議”:議評分是否合理,是否漏戶,是否弄虛作假,是否拆戶、分戶、空掛戶,家庭人口是否真實等情況。
由于關系到千萬家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本輪廣西的精準識別,用了多重手段保證公平。
田東縣思林鎮真良村委會主任黎貴作說:“我把精準識別工作隊員和‘第一書記’3人帶到農戶家,他們‘打分’不讓我看,也不許我用方言與農戶交流,我就在院子外等,等他們結束再帶去另一戶。”
隨后進入“兩評議一公示”階段。村民小組召開評議會,對入戶調查評分情況進行評議,并公示評議結果。公示后,村委會再次進行評議。
成偉光說,兩次評議時,需由村“兩委”干部、住村退休干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老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婦女代表、駐村工作隊員等代表組成評議會,評議本組農戶評分的真實性、合理性,是否存在漏戶、拆戶、分戶、空掛戶現象,家庭人口是否準確等情況,評議結果要獲得2/3以上代表通過,評議后如實填寫評分評議表,參加評議的代表在評議表上簽名或按手印確認,并上報評議結果。
融安縣副縣長秦雪梅說,為確保信息精準無誤,在入戶評估調查環節,必須做到戶戶拍照留存取證。拍照時以農戶房子作為背景,專門制作戶主姓名牌與受訪戶成員合影,還將戶主姓名牌與家中的貴重物品和大型生產工具,如電視、冰箱、農機、摩托車等合影,做到有相片、有記錄、有依據。
“不認真都不行啊!所有進村入戶的工作隊員都必須簽字,記錄在案,并對核實的情況負責到底,終身追責。”一名工作隊員說。
精準識別大數據是一筆巨大“財富”
除了打分,廣西還列出了8條“一票否決”的事項,包括名下有車、城鎮有房產、購置有土地、開辦有公司、屬于財政供養人員,以及有吸毒、賭博等不良習性導致生活困難,這些農戶都將被剔除出貧困戶識別范圍。
成偉光告訴記者,從入戶調查的約500萬家農戶中,扣除上述被剔除農戶以及一些自動放棄戶、無法聯系戶、拆戶合并戶后,全區累計錄入系統427.45萬戶、1889.93萬人的信息,與車管、財政、國土和工商等多部門數據進行大數據比對和快速財產檢索。
“我們會去工商部門查他有沒有企業,去房管局查他有沒有門面或者商品房……各部門都要聯動起來。”羅城縣扶貧辦主任劉宏峰說,“像我們縣大概有100多戶因為在縣城有房被剔除。”
據自治區扶貧辦統計,在進村入戶“打分”和“兩評議一公示”階段,有70多萬家農戶符合“一票否決”情形,直接被剔除。
“通過比對檢索出可疑農戶51.7萬戶,涉及家庭成員63萬人,經過二次核查,對擁有大額財產且識別分數在80分以下的20多萬家農戶進行剔除。再加上‘打分’和‘兩評議一公示’階段‘一票否決’農戶,共計將不符合貧困戶條件的91.22萬家農戶予以剔除。”成偉光說。
這正是“廣西精準識別貧困戶數據比對平臺”顯示出的一大效應。記者在大數據比對平臺看到,工作人員在“行政區域編碼”一欄輸入相關數字后,點擊“開始比對”,只需10—20秒便可完成一個縣農戶數據比對。
以廣西人口大縣博白縣為例,博白縣村民龐某,因購置房產被“一票否決”;村民龍某在“購置車輛”一欄顯示為“可疑”,再點擊“可疑”,核查結果是“車輛在2013年賣了”,因此將不被否決。“這是全區精準識別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梢哉f,我們建成了全國首家精準脫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成偉光說。
成偉光說,精準識別大數據準確而詳盡,成為一筆巨大“財富”,正顯示出“溢出效應”:對農戶住房狀況的分類統計,以后將為住建部門在危房改造對象的確認上提供精確支持;對村民飲水狀況的統計,可為水利部門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提供重要參考等,這將為多個部門“十三五”期間的精準脫貧工作瞄準“靶子”。
“這還將為正在編制的廣西‘十三五’發展規劃提供決策參考。”廣西發改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說。
多位受訪扶貧干部認為,這個精準識別大數據平臺,可增強基層干部“大扶貧”概念。脫貧攻堅不只是扶貧部門一家之事,下一階段扶貧、住建、發改、民政、農業等部門在信息共享、互聯互通上將進行深度合作。
這次精準識別工作培養了一批干部。蔣家柏認為,25萬黨員干部下到基層、奮戰在一線,真正體現了“三嚴三實”好作風,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貼心人”,更利于以后制定或落實脫貧攻堅政策。
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說:“做好了精準識別工作,為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有信心到2020年將538萬貧困人口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決不讓一個貧困戶、一位貧困人口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