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1 05:47:16) 來源:四川日報 □本報記者 張嵐
9月7日,成都生物醫學材料產業示范園簽約;9月9日,四川省暨成都市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簽約;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升空,四川研制的“時統設備”保障發射“毫秒不差”……
這是進入9月以來,四川走出的創新節奏。9月21日,第四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開幕,這是四川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獲批之后的首次科博會。未來幾天,來自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客商齊聚綿陽,在我省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重地,感受四川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強勁動力。
人才為核心全面點燃科技創新熱情
“我們沒有理由不選擇在這里創業。”9月19日,2016中國(成都)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落幕,現居美國、憑借大數據挖掘管理平臺項目拿下一等獎的胡景德告訴現場觀眾:四川,是將頂尖技術“變現”的理想之地。
包括胡景德的項目在內,6個決賽項目在賽后就決定落戶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區。在這里進行技術成果轉化的項目,將獲得最高達1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支持。
同一天,在第四屆科博會的舉辦地綿陽,作為科博會人才交流系列活動之一,“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和“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走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啟動儀式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25位專家,與本地企業進行思想碰撞。
對于全球一流科技人才而言,吸引他們在某地開創事業的,顯然不僅是資金支持。他們投給四川的“贊成票”里,占比最大的是創新環境。
創新的核心在人才,四川用改革破解“誰來創”的問題。今年以來,我省積極推動42家不同類型的科研院所開展首批改革試點,加大對科研人員轉移轉化科研成果的激勵,釋放“最強大腦”的轉移轉化熱情。
在搭建創新創業載體方面,四川對重點建設的孵化器給予500萬至1000萬元專項支持,解決創新者“在哪里創”的困惑。
加速“瞪羚企業”成長,四川設立了20億元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成立8家科技支行,開展常態化科技金融對接活動。此外,全省已吸引300余家國內外創業投資機構入駐四川,管理基金規模超過700億元。
全面迸發的創新因子,已經轉化為發展動力。“十二五”期間,四川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68項,專利授權近23萬項,技術合同交易額實現近1000億元。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700家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超過70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6%,有力支撐四川轉型發展。
軍民融合為特色全力發動科技創新引擎
“這次基本上帶來了我們所有‘軍轉民’的新技術。”9月20日下午,在第四屆科博會首次設立的軍民融合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近10項“清一色”的核技術應用亮相展區。
本屆科博會,綿陽明確提出打造“軍民融合第一展”,軍民融合的程度明顯比往屆加深。一位連續四屆參展的嘉賓表示,軍民深度融合最直觀體現在“看得出應用方向和市場前景的展品,變得越來越多。”
融合變深的背后,是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的努力。
過去一年多,綿陽成立了旨在促進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技術轉移的四川省軍民融合研究院;發起組建了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建立規模達20億元的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基金;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揭牌運營……
目前,綿陽的軍民融合企業已近500家。2015年,軍民融合產業產值1690億元,較2011年增長149%。綿陽市軍民融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0%,在全國獨一無二。
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更是四川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最鮮明的特色。
作為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投資排名全國第一、軍民融合產業經濟規模收入排全國第二位的省份,如何通過全面創新改革深挖軍工“寶藏”?
我省大力加強與中央軍工集團戰略合作,搭建軍民資源、信息對接平臺,降低“民參軍”門檻,成立四川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等。目前,我省已與12家中央軍工集團,以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都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實現了“國家隊”全覆蓋。
我省明確:將通過5年努力,推動軍民融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培育10家100億元以上、20家50億元以上的軍民融合大企業大集團,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防軍工戰略基地、軍地優勢資源共享轉化示范區、軍民兩用技術協同創新先導區、軍民融合高端產業發展集聚區。
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注攀西商界網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2016-09-21 05:47:16) 來源:四川日報 □本報記者 張嵐
9月7日,成都生物醫學材料產業示范園簽約;9月9日,四川省暨成都市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簽約;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升空,四川研制的“時統設備”保障發射“毫秒不差”……
這是進入9月以來,四川走出的創新節奏。9月21日,第四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開幕,這是四川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獲批之后的首次科博會。未來幾天,來自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客商齊聚綿陽,在我省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重地,感受四川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強勁動力。
人才為核心全面點燃科技創新熱情
“我們沒有理由不選擇在這里創業。”9月19日,2016中國(成都)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落幕,現居美國、憑借大數據挖掘管理平臺項目拿下一等獎的胡景德告訴現場觀眾:四川,是將頂尖技術“變現”的理想之地。
包括胡景德的項目在內,6個決賽項目在賽后就決定落戶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區。在這里進行技術成果轉化的項目,將獲得最高達1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支持。
同一天,在第四屆科博會的舉辦地綿陽,作為科博會人才交流系列活動之一,“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和“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走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啟動儀式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25位專家,與本地企業進行思想碰撞。
對于全球一流科技人才而言,吸引他們在某地開創事業的,顯然不僅是資金支持。他們投給四川的“贊成票”里,占比最大的是創新環境。
創新的核心在人才,四川用改革破解“誰來創”的問題。今年以來,我省積極推動42家不同類型的科研院所開展首批改革試點,加大對科研人員轉移轉化科研成果的激勵,釋放“最強大腦”的轉移轉化熱情。
在搭建創新創業載體方面,四川對重點建設的孵化器給予500萬至1000萬元專項支持,解決創新者“在哪里創”的困惑。
加速“瞪羚企業”成長,四川設立了20億元省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成立8家科技支行,開展常態化科技金融對接活動。此外,全省已吸引300余家國內外創業投資機構入駐四川,管理基金規模超過700億元。
全面迸發的創新因子,已經轉化為發展動力。“十二五”期間,四川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68項,專利授權近23萬項,技術合同交易額實現近1000億元。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700家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超過70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6%,有力支撐四川轉型發展。
軍民融合為特色全力發動科技創新引擎
“這次基本上帶來了我們所有‘軍轉民’的新技術。”9月20日下午,在第四屆科博會首次設立的軍民融合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近10項“清一色”的核技術應用亮相展區。
本屆科博會,綿陽明確提出打造“軍民融合第一展”,軍民融合的程度明顯比往屆加深。一位連續四屆參展的嘉賓表示,軍民深度融合最直觀體現在“看得出應用方向和市場前景的展品,變得越來越多。”
融合變深的背后,是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的努力。
過去一年多,綿陽成立了旨在促進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技術轉移的四川省軍民融合研究院;發起組建了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建立規模達20億元的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基金;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揭牌運營……
目前,綿陽的軍民融合企業已近500家。2015年,軍民融合產業產值1690億元,較2011年增長149%。綿陽市軍民融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0%,在全國獨一無二。
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更是四川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最鮮明的特色。
作為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投資排名全國第一、軍民融合產業經濟規模收入排全國第二位的省份,如何通過全面創新改革深挖軍工“寶藏”?
我省大力加強與中央軍工集團戰略合作,搭建軍民資源、信息對接平臺,降低“民參軍”門檻,成立四川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等。目前,我省已與12家中央軍工集團,以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都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實現了“國家隊”全覆蓋。
我省明確:將通過5年努力,推動軍民融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培育10家100億元以上、20家50億元以上的軍民融合大企業大集團,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防軍工戰略基地、軍地優勢資源共享轉化示范區、軍民兩用技術協同創新先導區、軍民融合高端產業發展集聚區。
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注攀西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