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脫貧攻堅的首戰之年,四川省委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從去年開始就緊鑼密鼓地抓相關工作,將脫貧攻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當前我省脫貧攻堅工作馬上就要進入考核驗收階段,今年計劃脫貧摘帽5個貧困縣、2350個貧困村、105萬貧困人口的任務可望如期完成。
前三季度四川88個扶貧片區縣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
微觀君從四川省統計局了解到,前三季度四川88個扶貧片區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35元,比去年同期增收658元,增長10.5%,快于全省同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9%的水平。
據統計,從片區縣看,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最高排在第一的是華鎣市9703元,增加915元;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得榮縣,增長13.8%。
四川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展銷會
5000多個產品參展
▲高原藏區展位
18日至20日,由省商務廳主辦的“四川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展銷會”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本次活動按照“建體系、進渠道、結對子”的思路,采取“展銷與對接、線上與線下、省內與省外、扶貧與流通”的聯動方式,在展銷會期間開展企連縣、企連村、企連社結對子活動。
▲展銷會現場的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達成了意向性協議287個。其中25對進行了現場簽約,推動貧困地區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批零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模式快速發展,推進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加速融合。
阿壩州
易地扶貧搬遷年度目標完工率100%
▲阿壩縣阿壩鎮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考量脫貧攻堅成效的前提條件和標準。阿壩州扶貧移民局總工程師舒棋說,目前,該州易地扶貧搬遷年度目標完工率100%,全州711戶2320名貧困群眾將陸續搬進新房。
龍藏村的情況是阿壩州易地扶貧搬遷整體情況的縮影。該州13縣(市)提前近兩個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年度完工目標,這個進度,是搶出來的。
阿壩州冬季漫長,施工工期短。為確保貧困群眾在今年底之前住上新房子,阿壩州決定從8月起由該州脫貧辦實行“一周一通報”制度,每周五定期對全州13縣(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推進進度排名通報。對于排名末位的縣(市),由州委主要領導約談相關縣(市)“一把手”,進一步明確責任、傳導壓力、整改問題,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加速提質。
▲阿壩鎮街道
新房盡管統規自建,但其背后都有一系列嚴苛的住房安全標準支撐。“新建住房從選址、設計、施工到竣工驗收的所有環節,都有相關標準規定,以確保安全實用。”阿壩州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在建設過程中,當地的鄉鎮政府還要派出干部全程監督住房建設質量和進度。
如何保障貧困群眾順利搬遷、住進新房,過上好日子?阿壩州一方面立足當地資源稟賦,依靠產業鏈接、市場推動、群眾組織化等方式,大力培育農牧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同時采取股權量化、聯戶經營、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因地制宜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產業促進農戶增收。另一方面把促進就業作為解決貧困的治本之策。積極開發村民自治組織的公益性崗位,并優先安排貧困群眾。
甘孜州鄉城縣
黨組織建設助力精準扶貧 鄉城黨員“亮”身份充當領跑人
▲鄉城縣縣城
今年以來,鄉城縣按照“圍繞精準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突出黨建示范引領功能,通過實施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雙進”工程,把組織資源轉化為精準脫貧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精準脫貧動力,推動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同時,鄉城縣從縣級機關單位選派42名副科級后備以上干部駐村擔任42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并從結對聯系單位選派1名駐村干部與1名鄉(鎮)班子成員,1名鄉(鎮)包村干部,1名鄉(鎮)農技綜合站或縣農牧科技部門下派1名農技員,組成“五個一”駐村工作組,進村入戶開展工作。
今年以來,鄉城縣繼續強化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突出黨員示范帶頭作用,讓每一位黨員都能成為群眾致富路上的領跑人、先進科技的傳播人,真正將黨員身份“亮”在致富路上。
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促進群眾收入,鄉城縣還搭建平臺,舉辦了以“展示農特產品及手工藝術品、服務農業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主題的展示展銷會,提升本縣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知名度及市場競爭力。全縣鄉(鎮)、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商貿流通企業、民族用品加工銷售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參加了展銷會。
微觀君還從鄉城縣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后,該縣在堅持綠色經濟發展概念的同時,將依托萬畝高原特色果園和得天獨厚的農村土地資源,形成 “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生產—銷售—服務”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模式,讓群眾邁向致富的康莊大道。
甘孜州理塘縣
實施金融扶貧 助兩千余貧困戶摘“窮帽”
▲理塘縣城
連日來,理塘縣信用聯社正忙著給貧困戶集中辦理精準扶貧“特惠貸”手續,目前,當地718戶貧困戶共辦理了貸款1117.5萬元,利用這筆貸款資金,貧困戶正抓緊脫貧“摘帽”。
據了解,理塘縣實施的金融扶貧“特惠貸”按照政府“貼息支持、風險補償”的標準,該縣貧困戶每戶貸款5萬元用于創業起步資金,同時也可入股村集體經濟資金,通過其他項目支撐增加收入。截至目前,該縣共有718戶辦理“特惠貸”扶貧小額貸款項目資金1117.5萬元,幫助2000余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據介紹,理塘縣近年來加大力度實施金融扶貧“六個建立”、“六個形成”的“六建六形”。即:建立“三金”農戶發展產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弱”的小額信用貸款模式;建立農業產業發展戶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中”的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建立涉農企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大”的涉農擔保貸款模式;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強”的“三臺一會”扶貧開發貸款模式;建立誠信企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優”的“三品三表”信用考核貸款模式;建立“一高一特”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高、扶特”的杠桿化支農再貸款模式。
甘孜州甘孜縣
細化脫貧目標 編寫“四好”建設標準
在甘孜縣拖壩鄉拖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門上都貼著藏漢雙語的“四好”打油詩。原來,這是當地將“四好”脫貧目標進行細化后而編寫的《"四好"建設標準》。
為了讓更多的農牧民知曉扶貧政策,了解扶貧本質,甘孜縣將“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脫貧目標進行細化,編寫了《"四好"建設標準》,將“四好”建設標準濃縮進這首散發著鄉土氣息的打油詩中,并進行印制張貼。
甘孜縣扶貧移民局副局長朱毅說,除了創作出打油詩,送文化下鄉時,甘孜縣相關部門還會以當地農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進行宣傳,向基層群眾解疑釋惑、傳播告知、扶智勵志,并通過電視、微信、廣場LED顯示屏等媒介宣傳脫貧目標,達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甘孜縣“四好”建設標準打油詩
宜賓市長寧
會賢村
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 孕育脫貧致富新希望
▲會賢村貧困戶給白鵝喂食
會賢村位于梅白鄉東部,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有農戶258戶,是全縣八大常旱片區之一,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因村內道路通而不暢,電力供應不足,通訊差,信息不暢,基本沒有水利設施,無主導產業等原因于2014年8月確定為省級貧困村,有貧困戶80戶,230人。
▲村支兩委查看貧困戶新房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是發展產業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平臺。今年以來,梅白鄉針對會賢村產業發展配套設施薄弱的現狀,積極籌措資金,堅持基礎靠前,著力解決出行難用電難問題。整合投入170萬元,在會賢村1、3、4、5社新建4.5米寬的水泥路5.5公里;積極爭取農網改造項目,整合投入資金120多萬元,實施農網升級改造等。
會賢村土地貧脊,資源較少,農民群眾沿襲著種植一般糧油,少量養殖豬雞鴨的傳統生產模式。針對會賢村傳統糧油種植效益低致富慢,經濟收入不穩,根據其土壤、氣候等因地制宜發展茵紅李產業和林下蔬菜種植,同時配套路、水建設。
▲會賢村貧困戶引進新進種兔
針對會賢村一般雞鴨養殖增效少規模小,結合群眾養殖經歷和意愿,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以大戶帶小戶模式,發展蓄禽養殖覆蓋所有貧困戶,同時通過會賢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鵝苗、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等運營模式,解決貧困戶想擺脫貧困但因資金、技術做不了的難題,促進貧困戶依靠產業發展脫貧。
該村按照“基礎完善、產業支撐、民生為本”的思路,堅持“縣級指導、鄉鎮落實、群眾主體、全民參與”的原則,大力實施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種植茵紅李、種植特色效益蔬菜、養殖肉牛、白鵝,形成主導經濟產業,增加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實現脫貧摘帽共同小康。
目前,會賢村已栽種茵紅李300畝,茵紅李林下已栽種當地食品廠包收購的大頭菜、青菜、辣椒150余畝,配套建成生產便道2500余米,建成囤水坎500余米,建成蓄水池2口。建成16戶養白鵝大戶的鵝棚共1100平方米,5戶養殖肉兔大戶的兔舍共500平方米,1戶養殖肉牛大戶的牛棚700平方米。
黑水縣日多村
創建“四好村” 調動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黑水縣城全景
日多村位于高半山上,全村80戶344人,有貧困戶24戶86人。以前,由于山高路遠,村民的發展意識淡薄,種點“懶莊稼”。就是用牛在前面耕地,后面的人直接在地里撒小麥或玉米種子。“一畝地撒一百斤種子,有時遇到野豬糟蹋,連種子都收不回。”村委會主任格西塔說。
日多村有1537畝土地,人均土地4畝多。要增收脫貧,得在土地上做文章。對此,村干部就挨家挨戶給村民講道理、算細賬,并請來農技員,手把手教大家種玉米時蓋地膜,種土豆時挖窩子、施肥,在荒山坡種道地中藥材。同時,引進縣農牧局高級農藝師流轉85畝土地,建起果蔬套種基地,引導村民來打工、學習種水果蔬菜。
第一書記曹小平說,為激發村民勤勞致富,日多村還有一個獨特的“秘訣”:在為貧困戶免費發放雞、豬、蜂時,不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根據村民的發展意愿和勤勞程度來決定分配的數量。
勤勞致富的好風氣養成了,村民們也更加注重讓孩子讀書。“今年,全村考起了4個大學生。”格西塔說。
在黑水縣一些高半山村寨,村民們沒事就喜歡聚在一起曬太陽、喝咂酒。麻窩鄉木日窩村就是其中一個。
“酒喝多了既傷害身體,又影響發展干勁。” 村委會主任何爾甲說,受喝酒風氣的影響,前些年,村里的600多畝土地都撂荒了。
于是,村上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禁止婚嫁大送咂酒,并將其納入村規民約,同時組織村民跳鍋莊,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習慣。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帶頭流轉土地,種植中藥材、蔬菜和水果,引導村民把時間花在發展產業上。
為讓更多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今年,黑水縣還開展了“四好村”創建工作。黑水縣扶貧移民局副局長唐永春說,從今年起,每年要創建縣級“四好村”25個、州級“四好村”20個、省級“四好村”15個,力爭到2020年,在全縣普遍建成“四好村”的基礎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級“四好村”。
廣安群策村
商務部選派的“第一書記”來了之后
▲劉艷在了解村民情況
11月15日上午,群策村1組村民老楊又把他家種植的柚子擺放到村路上售賣,他不時望著道路兩頭,希望有陌生人出現,然后推銷自己的柚子,然而總是失望。站了一會兒后,老楊坐在板凳上,看著旁邊金黃的柚子,一臉愁容。不禁自問,“啥時候才賣的完哦?” 然而老楊不知道的是,在離他攤點一百米左右的村委會,來自商務部選派掛職的駐村第一書記劉艷已經在為群策村柚子的銷路尋找辦法。其中,令人鼓舞的是,她剛開一個月的微店迅速讓柚子在線上售賣火了起來,在柚子銷售季10天內,接到了30萬元的訂單。
▲劉艷介紹她的賣柚子的微店
“我不僅要幫助村民賣柚子,還要教村民如何賣柚子。”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劉艷在群策村的目的就是開展脫貧攻堅,讓村民走出貧困。在駐村9個月的時間里,劉艷除了花功夫為當地柚子銷售找出路,還為當地爭取項目資金、尋求社會幫扶等,更在為這個村思維觀念上的變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們網上賣的柚子都有嚴格規定,重量至少達到2.2斤,從樹上自然掉在地上的不要,柚子有裂縫的不要……”除了柚子自身的品質外,劉艷還為宣傳柚子寫文案、設計海報等。在每一個包裝好的柚子里面,還放有龍安柚介紹、講述廣安故事的資料以及一張免費的小平故里門票。
“品紅心柚,暢享紅色之旅。”劉艷說,我們不僅賣柚子,還想傳遞廣安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開放心態。
在劉艷的努力下,群策村還建立“龍安柚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一掃“追溯二維碼”,即可了解柚兒的萌芽、開花、梳果、修枝、成形、采摘、包裝等各環節,讓顧客買的放心、吃的放心。
▲高低起伏的群策村柚林
“鐺鐺襠……”這是劉艷手機發出的聲音,每當聽到這個聲音,她便立即掏出手機查看。和其他青年男女一樣,劉艷也成為一名手機低頭族,但區別在于,劉艷不是刷微博、買衣服……而是關注柚子在微店上的售賣情況。
對于微店上,顧客留下的評論和疑問,劉艷都會在下方認真的回復。
“我們想讓顧客感受到,我們是在用心做這件事,想做出自己的品牌。”劉艷說。
劉艷會把開微店的經驗與心得與村民分享。11月15日下午,村委會的院壩里,幾名村民圍坐在一起,認真的聽著劉艷講解網上賣柚子。像這樣的臨時會議,劉艷都會趁熱打鐵的開起來。
劉艷說,通過自己的網店經驗,讓村民也學會開網店,把群策村的柚子賣出去。
為了當地電商發展,劉艷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沒多久,一筆商務部支持的“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資金2000萬元下來了,用于帶動當地農村電商發展。
目前,劉艷利用電商平臺已經讓龍安柚走出農村走向全國,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等大城市。同時,還組織村委會先后對接京東集團、蘇寧集團、家樂福集團等。
部分內容綜合自四川日報等
記者:雷茲 李丹 李春雨 周鴻 戴璐嶺
編輯:張豪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脫貧攻堅的首戰之年,四川省委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從去年開始就緊鑼密鼓地抓相關工作,將脫貧攻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當前我省脫貧攻堅工作馬上就要進入考核驗收階段,今年計劃脫貧摘帽5個貧困縣、2350個貧困村、105萬貧困人口的任務可望如期完成。
前三季度四川88個扶貧片區縣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
微觀君從四川省統計局了解到,前三季度四川88個扶貧片區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35元,比去年同期增收658元,增長10.5%,快于全省同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9%的水平。
據統計,從片區縣看,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最高排在第一的是華鎣市9703元,增加915元;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得榮縣,增長13.8%。
四川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展銷會
5000多個產品參展
▲高原藏區展位
18日至20日,由省商務廳主辦的“四川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展銷會”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本次活動按照“建體系、進渠道、結對子”的思路,采取“展銷與對接、線上與線下、省內與省外、扶貧與流通”的聯動方式,在展銷會期間開展企連縣、企連村、企連社結對子活動。
▲展銷會現場的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達成了意向性協議287個。其中25對進行了現場簽約,推動貧困地區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批零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模式快速發展,推進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加速融合。
阿壩州
易地扶貧搬遷年度目標完工率100%
▲阿壩縣阿壩鎮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考量脫貧攻堅成效的前提條件和標準。阿壩州扶貧移民局總工程師舒棋說,目前,該州易地扶貧搬遷年度目標完工率100%,全州711戶2320名貧困群眾將陸續搬進新房。
龍藏村的情況是阿壩州易地扶貧搬遷整體情況的縮影。該州13縣(市)提前近兩個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年度完工目標,這個進度,是搶出來的。
阿壩州冬季漫長,施工工期短。為確保貧困群眾在今年底之前住上新房子,阿壩州決定從8月起由該州脫貧辦實行“一周一通報”制度,每周五定期對全州13縣(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推進進度排名通報。對于排名末位的縣(市),由州委主要領導約談相關縣(市)“一把手”,進一步明確責任、傳導壓力、整改問題,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加速提質。
▲阿壩鎮街道
新房盡管統規自建,但其背后都有一系列嚴苛的住房安全標準支撐。“新建住房從選址、設計、施工到竣工驗收的所有環節,都有相關標準規定,以確保安全實用。”阿壩州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在建設過程中,當地的鄉鎮政府還要派出干部全程監督住房建設質量和進度。
如何保障貧困群眾順利搬遷、住進新房,過上好日子?阿壩州一方面立足當地資源稟賦,依靠產業鏈接、市場推動、群眾組織化等方式,大力培育農牧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同時采取股權量化、聯戶經營、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因地制宜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產業促進農戶增收。另一方面把促進就業作為解決貧困的治本之策。積極開發村民自治組織的公益性崗位,并優先安排貧困群眾。
甘孜州鄉城縣
黨組織建設助力精準扶貧 鄉城黨員“亮”身份充當領跑人
▲鄉城縣縣城
今年以來,鄉城縣按照“圍繞精準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突出黨建示范引領功能,通過實施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雙進”工程,把組織資源轉化為精準脫貧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精準脫貧動力,推動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同時,鄉城縣從縣級機關單位選派42名副科級后備以上干部駐村擔任42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并從結對聯系單位選派1名駐村干部與1名鄉(鎮)班子成員,1名鄉(鎮)包村干部,1名鄉(鎮)農技綜合站或縣農牧科技部門下派1名農技員,組成“五個一”駐村工作組,進村入戶開展工作。
▲鄉城縣縣城
今年以來,鄉城縣繼續強化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突出黨員示范帶頭作用,讓每一位黨員都能成為群眾致富路上的領跑人、先進科技的傳播人,真正將黨員身份“亮”在致富路上。
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促進群眾收入,鄉城縣還搭建平臺,舉辦了以“展示農特產品及手工藝術品、服務農業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主題的展示展銷會,提升本縣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知名度及市場競爭力。全縣鄉(鎮)、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商貿流通企業、民族用品加工銷售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參加了展銷會。
微觀君還從鄉城縣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后,該縣在堅持綠色經濟發展概念的同時,將依托萬畝高原特色果園和得天獨厚的農村土地資源,形成 “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生產—銷售—服務”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模式,讓群眾邁向致富的康莊大道。
甘孜州理塘縣
實施金融扶貧 助兩千余貧困戶摘“窮帽”
▲理塘縣城
連日來,理塘縣信用聯社正忙著給貧困戶集中辦理精準扶貧“特惠貸”手續,目前,當地718戶貧困戶共辦理了貸款1117.5萬元,利用這筆貸款資金,貧困戶正抓緊脫貧“摘帽”。
據了解,理塘縣實施的金融扶貧“特惠貸”按照政府“貼息支持、風險補償”的標準,該縣貧困戶每戶貸款5萬元用于創業起步資金,同時也可入股村集體經濟資金,通過其他項目支撐增加收入。截至目前,該縣共有718戶辦理“特惠貸”扶貧小額貸款項目資金1117.5萬元,幫助2000余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據介紹,理塘縣近年來加大力度實施金融扶貧“六個建立”、“六個形成”的“六建六形”。即:建立“三金”農戶發展產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弱”的小額信用貸款模式;建立農業產業發展戶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中”的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建立涉農企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大”的涉農擔保貸款模式;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強”的“三臺一會”扶貧開發貸款模式;建立誠信企業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優”的“三品三表”信用考核貸款模式;建立“一高一特”金融扶貧共享機制,形成“扶高、扶特”的杠桿化支農再貸款模式。
甘孜州甘孜縣
細化脫貧目標 編寫“四好”建設標準
在甘孜縣拖壩鄉拖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門上都貼著藏漢雙語的“四好”打油詩。原來,這是當地將“四好”脫貧目標進行細化后而編寫的《"四好"建設標準》。
為了讓更多的農牧民知曉扶貧政策,了解扶貧本質,甘孜縣將“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脫貧目標進行細化,編寫了《"四好"建設標準》,將“四好”建設標準濃縮進這首散發著鄉土氣息的打油詩中,并進行印制張貼。
甘孜縣扶貧移民局副局長朱毅說,除了創作出打油詩,送文化下鄉時,甘孜縣相關部門還會以當地農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進行宣傳,向基層群眾解疑釋惑、傳播告知、扶智勵志,并通過電視、微信、廣場LED顯示屏等媒介宣傳脫貧目標,達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甘孜縣“四好”建設標準打油詩
宜賓市長寧
會賢村
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 孕育脫貧致富新希望
▲會賢村貧困戶給白鵝喂食
會賢村位于梅白鄉東部,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有農戶258戶,是全縣八大常旱片區之一,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因村內道路通而不暢,電力供應不足,通訊差,信息不暢,基本沒有水利設施,無主導產業等原因于2014年8月確定為省級貧困村,有貧困戶80戶,230人。
▲村支兩委查看貧困戶新房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是發展產業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平臺。今年以來,梅白鄉針對會賢村產業發展配套設施薄弱的現狀,積極籌措資金,堅持基礎靠前,著力解決出行難用電難問題。整合投入170萬元,在會賢村1、3、4、5社新建4.5米寬的水泥路5.5公里;積極爭取農網改造項目,整合投入資金120多萬元,實施農網升級改造等。
會賢村土地貧脊,資源較少,農民群眾沿襲著種植一般糧油,少量養殖豬雞鴨的傳統生產模式。針對會賢村傳統糧油種植效益低致富慢,經濟收入不穩,根據其土壤、氣候等因地制宜發展茵紅李產業和林下蔬菜種植,同時配套路、水建設。
▲會賢村貧困戶引進新進種兔
針對會賢村一般雞鴨養殖增效少規模小,結合群眾養殖經歷和意愿,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以大戶帶小戶模式,發展蓄禽養殖覆蓋所有貧困戶,同時通過會賢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鵝苗、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等運營模式,解決貧困戶想擺脫貧困但因資金、技術做不了的難題,促進貧困戶依靠產業發展脫貧。
該村按照“基礎完善、產業支撐、民生為本”的思路,堅持“縣級指導、鄉鎮落實、群眾主體、全民參與”的原則,大力實施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種植茵紅李、種植特色效益蔬菜、養殖肉牛、白鵝,形成主導經濟產業,增加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實現脫貧摘帽共同小康。
目前,會賢村已栽種茵紅李300畝,茵紅李林下已栽種當地食品廠包收購的大頭菜、青菜、辣椒150余畝,配套建成生產便道2500余米,建成囤水坎500余米,建成蓄水池2口。建成16戶養白鵝大戶的鵝棚共1100平方米,5戶養殖肉兔大戶的兔舍共500平方米,1戶養殖肉牛大戶的牛棚700平方米。
黑水縣日多村
創建“四好村” 調動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黑水縣城全景
日多村位于高半山上,全村80戶344人,有貧困戶24戶86人。以前,由于山高路遠,村民的發展意識淡薄,種點“懶莊稼”。就是用牛在前面耕地,后面的人直接在地里撒小麥或玉米種子。“一畝地撒一百斤種子,有時遇到野豬糟蹋,連種子都收不回。”村委會主任格西塔說。
日多村有1537畝土地,人均土地4畝多。要增收脫貧,得在土地上做文章。對此,村干部就挨家挨戶給村民講道理、算細賬,并請來農技員,手把手教大家種玉米時蓋地膜,種土豆時挖窩子、施肥,在荒山坡種道地中藥材。同時,引進縣農牧局高級農藝師流轉85畝土地,建起果蔬套種基地,引導村民來打工、學習種水果蔬菜。
第一書記曹小平說,為激發村民勤勞致富,日多村還有一個獨特的“秘訣”:在為貧困戶免費發放雞、豬、蜂時,不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根據村民的發展意愿和勤勞程度來決定分配的數量。
勤勞致富的好風氣養成了,村民們也更加注重讓孩子讀書。“今年,全村考起了4個大學生。”格西塔說。
在黑水縣一些高半山村寨,村民們沒事就喜歡聚在一起曬太陽、喝咂酒。麻窩鄉木日窩村就是其中一個。
“酒喝多了既傷害身體,又影響發展干勁。” 村委會主任何爾甲說,受喝酒風氣的影響,前些年,村里的600多畝土地都撂荒了。
于是,村上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禁止婚嫁大送咂酒,并將其納入村規民約,同時組織村民跳鍋莊,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習慣。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帶頭流轉土地,種植中藥材、蔬菜和水果,引導村民把時間花在發展產業上。
為讓更多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今年,黑水縣還開展了“四好村”創建工作。黑水縣扶貧移民局副局長唐永春說,從今年起,每年要創建縣級“四好村”25個、州級“四好村”20個、省級“四好村”15個,力爭到2020年,在全縣普遍建成“四好村”的基礎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級“四好村”。
廣安群策村
商務部選派的“第一書記”來了之后
▲劉艷在了解村民情況
11月15日上午,群策村1組村民老楊又把他家種植的柚子擺放到村路上售賣,他不時望著道路兩頭,希望有陌生人出現,然后推銷自己的柚子,然而總是失望。站了一會兒后,老楊坐在板凳上,看著旁邊金黃的柚子,一臉愁容。不禁自問,“啥時候才賣的完哦?”
然而老楊不知道的是,在離他攤點一百米左右的村委會,來自商務部選派掛職的駐村第一書記劉艷已經在為群策村柚子的銷路尋找辦法。其中,令人鼓舞的是,她剛開一個月的微店迅速讓柚子在線上售賣火了起來,在柚子銷售季10天內,接到了30萬元的訂單。
▲劉艷介紹她的賣柚子的微店
“我不僅要幫助村民賣柚子,還要教村民如何賣柚子。”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劉艷在群策村的目的就是開展脫貧攻堅,讓村民走出貧困。在駐村9個月的時間里,劉艷除了花功夫為當地柚子銷售找出路,還為當地爭取項目資金、尋求社會幫扶等,更在為這個村思維觀念上的變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們網上賣的柚子都有嚴格規定,重量至少達到2.2斤,從樹上自然掉在地上的不要,柚子有裂縫的不要……”除了柚子自身的品質外,劉艷還為宣傳柚子寫文案、設計海報等。在每一個包裝好的柚子里面,還放有龍安柚介紹、講述廣安故事的資料以及一張免費的小平故里門票。
“品紅心柚,暢享紅色之旅。”劉艷說,我們不僅賣柚子,還想傳遞廣安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開放心態。
在劉艷的努力下,群策村還建立“龍安柚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一掃“追溯二維碼”,即可了解柚兒的萌芽、開花、梳果、修枝、成形、采摘、包裝等各環節,讓顧客買的放心、吃的放心。
▲高低起伏的群策村柚林
“鐺鐺襠……”這是劉艷手機發出的聲音,每當聽到這個聲音,她便立即掏出手機查看。和其他青年男女一樣,劉艷也成為一名手機低頭族,但區別在于,劉艷不是刷微博、買衣服……而是關注柚子在微店上的售賣情況。
對于微店上,顧客留下的評論和疑問,劉艷都會在下方認真的回復。
“我們想讓顧客感受到,我們是在用心做這件事,想做出自己的品牌。”劉艷說。
劉艷會把開微店的經驗與心得與村民分享。11月15日下午,村委會的院壩里,幾名村民圍坐在一起,認真的聽著劉艷講解網上賣柚子。像這樣的臨時會議,劉艷都會趁熱打鐵的開起來。
劉艷說,通過自己的網店經驗,讓村民也學會開網店,把群策村的柚子賣出去。
為了當地電商發展,劉艷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沒多久,一筆商務部支持的“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資金2000萬元下來了,用于帶動當地農村電商發展。
目前,劉艷利用電商平臺已經讓龍安柚走出農村走向全國,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等大城市。同時,還組織村委會先后對接京東集團、蘇寧集團、家樂福集團等。
部分內容綜合自四川日報等
記者:雷茲 李丹 李春雨 周鴻 戴璐嶺
編輯:張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