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制圖/朱濉
成都天府新區片區
天府新區直管區塊
數據
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實有企業數6125家,其中內資6096家,外資29家;存量內資企業注冊資本1685.91億元,兩年形成57項制度創新案例
亮點
●“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
●“7+1”模式,多領域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高新區塊
截至2019年2月28日共新登記各類型企業38669戶,注冊資本(金)3885.6億元。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總額3115億元,進出口總額躍居全國綜保區第一
●“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全國銀行間市場首單“雙創債”
雙流區塊
自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受理企業登記1554家,其中內資1519家、外資35家,內資企業注冊資本478.4億元
●累計形成創新案例56個,其中“進口非特審批改備案”、航空保稅租賃均實現全省首單
●率先在全國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創新通航“目視自主飛行”新模式
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
自2017年4月1日以來,新增注冊企業數4300余家,國際班列開行將近4000列。保稅物流中心(B型)開展進出區業務1.8萬票、貨值65億元,開展跨境電商10萬余單,整車進出口3500余輛
●中歐班列多式聯運提單“一單制”改革
●創新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新模式
●全國首創以海鐵聯運方式開展整車進口
川南臨港片區
《總體方案》141項試驗任務已推進實施139項;累計形成創新成果215項(2018年104項)、全國首創27項,已在全省推廣10項。累計新增注冊企業6158家、注冊資本626億元
●企業開辦小時清單制
●生產企業出口退稅服務前置
本報記者熊筱偉
4月1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兩歲”了。兩年間,試驗成效如何?數據和案例可作回答:中央賦予的159項改革試驗任務實施率逾95%,形成超過400個實踐案例,探索形成“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多式聯運“一單制”等全國首創經驗……要看清這片國家“試驗田”的整體面貌,我們需要更深入、更多維度的觀察——試驗成果究竟處在怎樣的水平?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又有哪些可供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記者采訪了省內外專家和一線實踐者,從四個維度去盤點四川自貿試驗區過去兩年,去認知它在四川乃至全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進程中踏出的足跡。
橫向看全國
根據第三方發布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成都區域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排名第1,川南臨港片區排名第9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2個自貿試驗區。橫向來看,四川自貿試驗區在全國處于什么水平?
官方會議,是一個特殊的觀察視角。去年商務部在成都舉辦首次全國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現場會;今年四川又作為全國12個自貿試驗區唯一代表在全國外資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讓四川多次‘亮相’,側面說明當地探索在全國也算卓有成效。”南開大學(中國)自貿試驗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葛順奇認為。
省外第三方機構則提供了更系統的研究。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此前發布了“2017-2018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項目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史欣向告訴記者,在同步啟動試驗的第三批自貿試驗區(15個片區)中,成都區域排名第1,川南臨港片區排名第9,“整體而言,四川自貿試驗區是有特色的、走在全國前列的。”
具體哪些做得好?史欣向介紹,成都區域在“投資便利化”以及“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兩方面,排名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首位,“貿易便利化”“政府職能轉變”亦排前3名。“成都區域在投資制度改革、投資環境改善方面作了大量的制度創新,尤其在市場準入和商事登記方面突破較多;金融服務創新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縱向看發展
兩年間圍繞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做了不少“從零到一”的探索
觀察四川自貿試驗區自身進展,專家們建議以“內陸開放”為切入點。原因很簡單:自貿試驗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提升對外開放程度。而實施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的協同開放戰略,又是四川自貿試驗區的最大特色。“這決定了四川要為全國探索出一條差異化的內陸開放新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表示。
葛順奇認為,圍繞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四川做了不少“從零到一”的探索。
從零到一,體現在通道建設上。去年,中歐班列(成都)開行率先破2000列,位居全國中歐班列之首;瀘州相繼開通至廣東廣州、廣西欽州的海鐵聯運班列。專家指出,這表明四川是要也正在以自己為樞紐連接陸上和海上絲路,打通東至東南亞、西至歐洲的陸海貿易新通道,從根本改變內陸區位劣勢。
從零到一,也體現在“新規則”確立上。一方面是對接新規則,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駱玲認為,兩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做了大量“對標”工作,大刀闊斧砍掉制約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破解“內陸市場化程度與沿海地區相比不夠高”的問題,取得公證“最多跑一次”“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等成果。另一方面是創立新規則,比如率先探索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就是參與建立國際陸路貿易新規則的典型代表。
看開放成效,外商投資企業是“風向標”。省自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自貿試驗區掛牌一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就逾300家;兩年時,這個數字累計超過了600家,保持了穩步增長。
回頭看結果
逾400個實踐案例多數為“小切口、低風險、大成效”,有利于為后續改革打好基礎
回頭看這兩年,四川自貿試驗區共形成超過400個實踐案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鄧富華通過全面梳理發現,小切口、低風險、大成效,是絕大多數案例的共同特點。
怎么理解“小切口、低風險、大成效”?“簡單說,是在現有制度框架下進行的一些修正或突破。它往往不是涉及面廣的系統性改革,也不會因突破現行規定而遭遇風險,至于效果則是立竿見影。”鄧富華表示。
一個典型例子是以“放管服”為標志的政府職能轉變。多位專家談到,四川在“服”方面取得明顯改善,“更多是相對容易的流程合并優化等”;而在“放”“管”方面相對不足。
對此多位專家認為,這是符合規律的正?,F象。“試驗總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嚴控風險前提下,從相對有把握的領域入手,有利于為后續改革打好基礎,同時也有利于社會保持一個良好的預期。”史欣向說。
向前看未來
自貿試驗正逐步走進“深水區”。如何應對?專家給出3個“錦囊”
不少專家也談到,自貿試驗正逐步走進“深水區”。“容易摘的蘋果已經快摘完了。”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管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如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企業監管制度等,都要求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集成創新,有的試驗甚至會觸及現行規定。這都為四川自貿試驗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應對?受訪專家給出3個“錦囊”。
圍繞“敢不敢”,建議加快建立科學的容錯機制。當試驗進入“深水區”,如何避免“怕擔責、不敢干”?多位專家提到法治保障框架的重要性。今年3月,《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草案)》已提請省人大常委會二審,其中對容錯糾錯進行了規定。“目前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僅浙江出臺了相關條例,四川可加緊走在前面并配套出臺操作細則,為一線人員思想‘松綁’。”上述負責人表示。
圍繞“能不能”,建議對上積極爭取國家差異化政策,對下加大賦權放權力度。“四川基層試驗探索的積極性很高,但要避免權力和責任不對等。”史欣向表示,目前四川共下放142項省級管理權限,低于同屬第三批的部分自貿試驗區,可加大力度;至于對上爭取,一位業內人士提到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已有成員獲得先行先試授權,“從全國看,去年交通領域試驗成果不斷涌現,就和此前下放相關權力直接相關。”
圍繞“順不順”,建議加強四川自貿試驗區涉及行政區域和部門的統籌協調,建立新的集成攻堅機制。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本報制圖/朱濉
成都天府新區片區
天府新區直管區塊
數據
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實有企業數6125家,其中內資6096家,外資29家;存量內資企業注冊資本1685.91億元,兩年形成57項制度創新案例
亮點
●“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
●“7+1”模式,多領域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高新區塊
數據
截至2019年2月28日共新登記各類型企業38669戶,注冊資本(金)3885.6億元。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總額3115億元,進出口總額躍居全國綜保區第一
亮點
●“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全國銀行間市場首單“雙創債”
雙流區塊
數據
自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2月末,受理企業登記1554家,其中內資1519家、外資35家,內資企業注冊資本478.4億元
亮點
●累計形成創新案例56個,其中“進口非特審批改備案”、航空保稅租賃均實現全省首單
●率先在全國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創新通航“目視自主飛行”新模式
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
數據
自2017年4月1日以來,新增注冊企業數4300余家,國際班列開行將近4000列。保稅物流中心(B型)開展進出區業務1.8萬票、貨值65億元,開展跨境電商10萬余單,整車進出口3500余輛
亮點
●中歐班列多式聯運提單“一單制”改革
●創新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新模式
●全國首創以海鐵聯運方式開展整車進口
川南臨港片區
數據
《總體方案》141項試驗任務已推進實施139項;累計形成創新成果215項(2018年104項)、全國首創27項,已在全省推廣10項。累計新增注冊企業6158家、注冊資本626億元
亮點
●企業開辦小時清單制
●生產企業出口退稅服務前置
本報記者熊筱偉
4月1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兩歲”了。兩年間,試驗成效如何?數據和案例可作回答:中央賦予的159項改革試驗任務實施率逾95%,形成超過400個實踐案例,探索形成“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多式聯運“一單制”等全國首創經驗……要看清這片國家“試驗田”的整體面貌,我們需要更深入、更多維度的觀察——試驗成果究竟處在怎樣的水平?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又有哪些可供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記者采訪了省內外專家和一線實踐者,從四個維度去盤點四川自貿試驗區過去兩年,去認知它在四川乃至全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進程中踏出的足跡。
橫向看全國
根據第三方發布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成都區域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排名第1,川南臨港片區排名第9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2個自貿試驗區。橫向來看,四川自貿試驗區在全國處于什么水平?
官方會議,是一個特殊的觀察視角。去年商務部在成都舉辦首次全國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現場會;今年四川又作為全國12個自貿試驗區唯一代表在全國外資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讓四川多次‘亮相’,側面說明當地探索在全國也算卓有成效。”南開大學(中國)自貿試驗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葛順奇認為。
省外第三方機構則提供了更系統的研究。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此前發布了“2017-2018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項目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史欣向告訴記者,在同步啟動試驗的第三批自貿試驗區(15個片區)中,成都區域排名第1,川南臨港片區排名第9,“整體而言,四川自貿試驗區是有特色的、走在全國前列的。”
具體哪些做得好?史欣向介紹,成都區域在“投資便利化”以及“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兩方面,排名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首位,“貿易便利化”“政府職能轉變”亦排前3名。“成都區域在投資制度改革、投資環境改善方面作了大量的制度創新,尤其在市場準入和商事登記方面突破較多;金融服務創新也取得了明顯成效。”
縱向看發展
兩年間圍繞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做了不少“從零到一”的探索
觀察四川自貿試驗區自身進展,專家們建議以“內陸開放”為切入點。原因很簡單:自貿試驗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提升對外開放程度。而實施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的協同開放戰略,又是四川自貿試驗區的最大特色。“這決定了四川要為全國探索出一條差異化的內陸開放新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健表示。
葛順奇認為,圍繞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四川做了不少“從零到一”的探索。
從零到一,體現在通道建設上。去年,中歐班列(成都)開行率先破2000列,位居全國中歐班列之首;瀘州相繼開通至廣東廣州、廣西欽州的海鐵聯運班列。專家指出,這表明四川是要也正在以自己為樞紐連接陸上和海上絲路,打通東至東南亞、西至歐洲的陸海貿易新通道,從根本改變內陸區位劣勢。
從零到一,也體現在“新規則”確立上。一方面是對接新規則,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駱玲認為,兩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做了大量“對標”工作,大刀闊斧砍掉制約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破解“內陸市場化程度與沿海地區相比不夠高”的問題,取得公證“最多跑一次”“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等成果。另一方面是創立新規則,比如率先探索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就是參與建立國際陸路貿易新規則的典型代表。
看開放成效,外商投資企業是“風向標”。省自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自貿試驗區掛牌一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就逾300家;兩年時,這個數字累計超過了600家,保持了穩步增長。
回頭看結果
逾400個實踐案例多數為“小切口、低風險、大成效”,有利于為后續改革打好基礎
回頭看這兩年,四川自貿試驗區共形成超過400個實踐案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鄧富華通過全面梳理發現,小切口、低風險、大成效,是絕大多數案例的共同特點。
怎么理解“小切口、低風險、大成效”?“簡單說,是在現有制度框架下進行的一些修正或突破。它往往不是涉及面廣的系統性改革,也不會因突破現行規定而遭遇風險,至于效果則是立竿見影。”鄧富華表示。
一個典型例子是以“放管服”為標志的政府職能轉變。多位專家談到,四川在“服”方面取得明顯改善,“更多是相對容易的流程合并優化等”;而在“放”“管”方面相對不足。
對此多位專家認為,這是符合規律的正?,F象。“試驗總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嚴控風險前提下,從相對有把握的領域入手,有利于為后續改革打好基礎,同時也有利于社會保持一個良好的預期。”史欣向說。
向前看未來
自貿試驗正逐步走進“深水區”。如何應對?專家給出3個“錦囊”
不少專家也談到,自貿試驗正逐步走進“深水區”。“容易摘的蘋果已經快摘完了。”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管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如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企業監管制度等,都要求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集成創新,有的試驗甚至會觸及現行規定。這都為四川自貿試驗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應對?受訪專家給出3個“錦囊”。
圍繞“敢不敢”,建議加快建立科學的容錯機制。當試驗進入“深水區”,如何避免“怕擔責、不敢干”?多位專家提到法治保障框架的重要性。今年3月,《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草案)》已提請省人大常委會二審,其中對容錯糾錯進行了規定。“目前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僅浙江出臺了相關條例,四川可加緊走在前面并配套出臺操作細則,為一線人員思想‘松綁’。”上述負責人表示。
圍繞“能不能”,建議對上積極爭取國家差異化政策,對下加大賦權放權力度。“四川基層試驗探索的積極性很高,但要避免權力和責任不對等。”史欣向表示,目前四川共下放142項省級管理權限,低于同屬第三批的部分自貿試驗區,可加大力度;至于對上爭取,一位業內人士提到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已有成員獲得先行先試授權,“從全國看,去年交通領域試驗成果不斷涌現,就和此前下放相關權力直接相關。”
圍繞“順不順”,建議加強四川自貿試驗區涉及行政區域和部門的統籌協調,建立新的集成攻堅機制。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