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閬中古城的五龍村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把綠水青山和鄉(xiāng)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滿鄉(xiāng)土味的“美麗經濟”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五龍村深山里的一間民宿咖啡屋,每當有客人光臨,85歲的王素清婆婆和76歲的杜云珍婆婆就會展示她們的新才藝——手磨咖啡。
芳香四溢的咖啡里,特別加入了兩位婆婆的田園悠閑。
游客:喝著婆婆煮的咖啡,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美麗的景色,感覺太好了,我們來了就不想走。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王素清:民宿辦起來了,外面來的人很多,我(覺得)很熱鬧。
兩位婆婆沒有想到,這把年紀了,倒因為自家民宿成了網絡紅人,遠道而來的客人竟然能喊出她們的名字。她們的家在觀稼山二道梁腰上,以前這里山高路不通,雖然距離熱鬧的古城閬中只有20多公里,但卻是游客罕至。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杜云珍:以前,這全是泥巴路,沒有游客到我們這來耍。
其實五龍村山清水秀,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靠山?2017年,鄉(xiāng)黨委為五龍村制定了發(fā)展“特色旅游小山村”的規(guī)劃,同步進行景觀設計和風貌整治。一時間,步行道和騎游道代替了泥巴路,石龍河河道兩邊也栽種起四季鮮花。政府還邀請國有公司對村里閑置的老房子改造升級,統(tǒng)一運營,兩位婆婆的民宿就用她們的名字命名為“素清”和“蕓楨”。
環(huán)境好了,盤活了旅游資源,在這些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川東北民宿中,素清云珍婆婆和鄉(xiāng)親們足不出戶就有兩份收入。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杜云珍:我們(出租)5間(房),一年3500。我在里面做(事),一月也有500元(工資),加上就有一萬。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王素清:生活過得好,很快樂,幸福日子好得很,這就是想要的日子。
在發(fā)展“美麗經濟”的路上,五龍村還在留住美麗鄉(xiāng)愁上做起了文章。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黨支部書記 張均:現在的游客已經不滿足于一般的游山玩水,他們希望在鄉(xiāng)情民風之間找到心靈的慰藉,我們就想方設法把“鄉(xiāng)愁”變成脫貧攻堅的生產力。
在五龍村農耕文化體驗館,悠揚的榨油號子,喚起了許多人的鄉(xiāng)村記憶,這位站在喊號隊伍最前面的老匠人,叫繆文興,過去在村集體的榨油坊里榨油。
隨著機械榨油取代了古法榨油,老繆傍身的手藝沒有了用武之地,一下子陷入了貧困。
五龍村里和繆文興有相同遭遇的老匠人不在少數,為了生計,不少匠人都選擇務農或者外出打工,傳統(tǒng)技藝也面臨失傳。在建設特色小村莊的過程中,大家發(fā)現,凝結著汗水、希望的傳統(tǒng)手藝里寄托著鄉(xiāng)愁。2018年,五龍村建起了農耕文化體驗館,邀請繆文興等老匠人出山,重現傳統(tǒng)農耕技藝。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繆文興:(每天)公司補貼30元,政府補助20元,像我們榨油,賣了收入就是我們的。(依靠)以前的這個手藝,能過上現在這個幸福生活,想也沒想到。
2017年五龍村特色旅游小山村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8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年收入5000多萬元,帶動全村584戶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游客:公路也修好了,村村通了現在,國家扶貧扶得好。
游客:路面整潔,還有環(huán)境衛(wèi)生,農民的精神面貌,確實煥然一新。所以我們從很遠的地方到這個地方來耍。
四川南充閬中五龍村黨支部書記 張均:通過補齊短板,放大優(yōu)勢,綠水青山成了我們脫貧致富的靠山。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xù)挖掘鄉(xiāng)村文化資源,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做到總書記提出的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fā)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fā)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四川省閬中古城的五龍村是一個風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把綠水青山和鄉(xiāng)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滿鄉(xiāng)土味的“美麗經濟”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五龍村深山里的一間民宿咖啡屋,每當有客人光臨,85歲的王素清婆婆和76歲的杜云珍婆婆就會展示她們的新才藝——手磨咖啡。
芳香四溢的咖啡里,特別加入了兩位婆婆的田園悠閑。
游客:喝著婆婆煮的咖啡,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著美麗的景色,感覺太好了,我們來了就不想走。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王素清:民宿辦起來了,外面來的人很多,我(覺得)很熱鬧。
兩位婆婆沒有想到,這把年紀了,倒因為自家民宿成了網絡紅人,遠道而來的客人竟然能喊出她們的名字。她們的家在觀稼山二道梁腰上,以前這里山高路不通,雖然距離熱鬧的古城閬中只有20多公里,但卻是游客罕至。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杜云珍:以前,這全是泥巴路,沒有游客到我們這來耍。
其實五龍村山清水秀,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靠山?2017年,鄉(xiāng)黨委為五龍村制定了發(fā)展“特色旅游小山村”的規(guī)劃,同步進行景觀設計和風貌整治。一時間,步行道和騎游道代替了泥巴路,石龍河河道兩邊也栽種起四季鮮花。政府還邀請國有公司對村里閑置的老房子改造升級,統(tǒng)一運營,兩位婆婆的民宿就用她們的名字命名為“素清”和“蕓楨”。
環(huán)境好了,盤活了旅游資源,在這些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川東北民宿中,素清云珍婆婆和鄉(xiāng)親們足不出戶就有兩份收入。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杜云珍:我們(出租)5間(房),一年3500。我在里面做(事),一月也有500元(工資),加上就有一萬。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王素清:生活過得好,很快樂,幸福日子好得很,這就是想要的日子。
在發(fā)展“美麗經濟”的路上,五龍村還在留住美麗鄉(xiāng)愁上做起了文章。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黨支部書記 張均:現在的游客已經不滿足于一般的游山玩水,他們希望在鄉(xiāng)情民風之間找到心靈的慰藉,我們就想方設法把“鄉(xiāng)愁”變成脫貧攻堅的生產力。
在五龍村農耕文化體驗館,悠揚的榨油號子,喚起了許多人的鄉(xiāng)村記憶,這位站在喊號隊伍最前面的老匠人,叫繆文興,過去在村集體的榨油坊里榨油。
隨著機械榨油取代了古法榨油,老繆傍身的手藝沒有了用武之地,一下子陷入了貧困。
五龍村里和繆文興有相同遭遇的老匠人不在少數,為了生計,不少匠人都選擇務農或者外出打工,傳統(tǒng)技藝也面臨失傳。在建設特色小村莊的過程中,大家發(fā)現,凝結著汗水、希望的傳統(tǒng)手藝里寄托著鄉(xiāng)愁。2018年,五龍村建起了農耕文化體驗館,邀請繆文興等老匠人出山,重現傳統(tǒng)農耕技藝。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zhèn)五龍村村民 繆文興:(每天)公司補貼30元,政府補助20元,像我們榨油,賣了收入就是我們的。(依靠)以前的這個手藝,能過上現在這個幸福生活,想也沒想到。
2017年五龍村特色旅游小山村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8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年收入5000多萬元,帶動全村584戶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游客:公路也修好了,村村通了現在,國家扶貧扶得好。
游客:路面整潔,還有環(huán)境衛(wèi)生,農民的精神面貌,確實煥然一新。所以我們從很遠的地方到這個地方來耍。
四川南充閬中五龍村黨支部書記 張均:通過補齊短板,放大優(yōu)勢,綠水青山成了我們脫貧致富的靠山。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xù)挖掘鄉(xiāng)村文化資源,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做到總書記提出的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