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佛山景區藍花楹盛開。(圖片來源:云上攀枝花)
□本報記者 周翼
8月15日,經過一場雨水洗禮,東區馬坎森林公園內新補栽的鳳凰樹顯得愈發郁郁蔥蔥。這片火燒跡地森林植被,是攀枝花治理金沙江干熱河谷脆弱生態環境的案例之一。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15年來,攀枝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動詮釋這一論斷的深刻內涵,一幅新時代的綠色畫卷正在恢弘鋪展!
實施金沙江干熱河谷生態修復與治理項目,被納入攀枝花2020年十大類民生實事。“哪里種、種什么、怎么種、誰來種?是干熱河谷植被恢復工作中,需要解決的4個關鍵問題。”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2012年以來,我市整合各類生態建設資金5.5億元,在金沙江中心城區段、大河流域、安寧河流域開展生態治理5.4萬畝,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攀枝花的綠水青山。
構筑綠色屏障
攀枝花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生態脆弱區,土壤松散貧瘠,氣候干旱缺水,坡度大難以保持水土,植被恢復困難重重。
走進仁和區棉沙灣的山坡,這里是仁和區視野區5個治理點位之一,新栽種的200多畝綠植,在雨水的滋潤下冒出新綠。
“這是治理前的衛星地圖,看上去枯黃一片,和周圍的景色格格不入。”市林業局生態科高級工程師葉光志點開手機里的圖片說,以前這一帶引進種植了大量五色梅,野蠻生長致使其他植物難以存活,加之分泌的芳香物易引發火災,景觀效果差。
2018年,汲取先前的經驗教訓,仁和區鏟除漫山遍野的五色梅,培育種植了清香木、鳳凰木、三角梅等耐旱樹種苗木,有效提高了植被恢復成效,豐富了區域生物多樣性,促進城郊視野區生態系統向穩發展。
類似的治理還有很多。針對干熱河谷區水熱嚴重失調,蒸發量大,降雨量小,且山高坡陡、土層瘠薄,施工難度大的特點,攀枝花按照“適地、適樹、適技術”的原則,采取林業措施與水利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相結合的模式,在城鎮視野區、江河和道路廊道等重要區域和地段,開展山體治理、土地改造、植被恢復、景觀打造等與生態產業相結合的試驗示范工程。
青山環綠水,碧綠滿城郭。通過大規模造林,“染綠”了東區馬坎、米易龍爪山、鹽邊橄欖坡等地。“2016年10月,攀枝花市被中國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攀枝花森林覆蓋率達61.99%,森林覆蓋面積全省第二。”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逐綠”之路任重道遠,接下來還將在仁和區路歇橋、雞公營、渡仁西線、棉沙灣等視野區持續植樹造林,構建綠色屏障,守護美麗家園。
建起森林公園
守住了綠水青山,如何換來金山銀山?8月16日,西區西佛山景區原來的工業廢棄物堆場上,一個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具的觀賞性苗圃逐漸成型。
從曾經的“堆煤山”和礦山跡地,到如今遠近聞名的休閑度假景區,石漠化嚴重的西佛山重披綠裝,成為省級“山水林田湖草”示范項目。漫步景區,花卉、樹木散發清香,涼亭、座椅等休閑設施一應俱全,新鋪的水泥路盤山而上,如同置身一座城郊森林公園。
變化背后,得益于攀枝花提出的“兩江三河十區四類型多方式”的總體規劃布局。葉光志介紹,干熱河谷區被劃分成10個治理區,采用生態保育、提質改造、工程造林、礦山跡地修復等4種治理方式,結合多項林業生態建設工程,進行生態恢復與治理。
“背土上山,打井取水,分段進行治理。”西區林業局林業專家夏世斌說,平均厚度近3米的填土,一口深度200米的深井,為西佛山重披綠裝打好了根基。近年來,西佛山景區“背土上山”近500萬立方米,改造工礦廢棄場地和石漠化土地3500余畝,栽種包括藍花楹、鳳凰木、三角梅在內的各種花卉、樹木等 2000多畝。
景美了,游玩的人也增多了。“環境好起來以后,這里就如同攀枝花避暑消夏的后花園,每年夏天都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戲水納涼。”西佛山水上樂園負責人說。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西佛山景區藍花楹盛開。(圖片來源:云上攀枝花)
□本報記者 周翼
8月15日,經過一場雨水洗禮,東區馬坎森林公園內新補栽的鳳凰樹顯得愈發郁郁蔥蔥。這片火燒跡地森林植被,是攀枝花治理金沙江干熱河谷脆弱生態環境的案例之一。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15年來,攀枝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動詮釋這一論斷的深刻內涵,一幅新時代的綠色畫卷正在恢弘鋪展!
實施金沙江干熱河谷生態修復與治理項目,被納入攀枝花2020年十大類民生實事。“哪里種、種什么、怎么種、誰來種?是干熱河谷植被恢復工作中,需要解決的4個關鍵問題。”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2012年以來,我市整合各類生態建設資金5.5億元,在金沙江中心城區段、大河流域、安寧河流域開展生態治理5.4萬畝,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攀枝花的綠水青山。
構筑綠色屏障
攀枝花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生態脆弱區,土壤松散貧瘠,氣候干旱缺水,坡度大難以保持水土,植被恢復困難重重。
走進仁和區棉沙灣的山坡,這里是仁和區視野區5個治理點位之一,新栽種的200多畝綠植,在雨水的滋潤下冒出新綠。
“這是治理前的衛星地圖,看上去枯黃一片,和周圍的景色格格不入。”市林業局生態科高級工程師葉光志點開手機里的圖片說,以前這一帶引進種植了大量五色梅,野蠻生長致使其他植物難以存活,加之分泌的芳香物易引發火災,景觀效果差。
2018年,汲取先前的經驗教訓,仁和區鏟除漫山遍野的五色梅,培育種植了清香木、鳳凰木、三角梅等耐旱樹種苗木,有效提高了植被恢復成效,豐富了區域生物多樣性,促進城郊視野區生態系統向穩發展。
類似的治理還有很多。針對干熱河谷區水熱嚴重失調,蒸發量大,降雨量小,且山高坡陡、土層瘠薄,施工難度大的特點,攀枝花按照“適地、適樹、適技術”的原則,采取林業措施與水利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相結合的模式,在城鎮視野區、江河和道路廊道等重要區域和地段,開展山體治理、土地改造、植被恢復、景觀打造等與生態產業相結合的試驗示范工程。
青山環綠水,碧綠滿城郭。通過大規模造林,“染綠”了東區馬坎、米易龍爪山、鹽邊橄欖坡等地。“2016年10月,攀枝花市被中國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攀枝花森林覆蓋率達61.99%,森林覆蓋面積全省第二。”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逐綠”之路任重道遠,接下來還將在仁和區路歇橋、雞公營、渡仁西線、棉沙灣等視野區持續植樹造林,構建綠色屏障,守護美麗家園。
建起森林公園
守住了綠水青山,如何換來金山銀山?8月16日,西區西佛山景區原來的工業廢棄物堆場上,一個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具的觀賞性苗圃逐漸成型。
從曾經的“堆煤山”和礦山跡地,到如今遠近聞名的休閑度假景區,石漠化嚴重的西佛山重披綠裝,成為省級“山水林田湖草”示范項目。漫步景區,花卉、樹木散發清香,涼亭、座椅等休閑設施一應俱全,新鋪的水泥路盤山而上,如同置身一座城郊森林公園。
變化背后,得益于攀枝花提出的“兩江三河十區四類型多方式”的總體規劃布局。葉光志介紹,干熱河谷區被劃分成10個治理區,采用生態保育、提質改造、工程造林、礦山跡地修復等4種治理方式,結合多項林業生態建設工程,進行生態恢復與治理。
“背土上山,打井取水,分段進行治理。”西區林業局林業專家夏世斌說,平均厚度近3米的填土,一口深度200米的深井,為西佛山重披綠裝打好了根基。近年來,西佛山景區“背土上山”近500萬立方米,改造工礦廢棄場地和石漠化土地3500余畝,栽種包括藍花楹、鳳凰木、三角梅在內的各種花卉、樹木等 2000多畝。
景美了,游玩的人也增多了。“環境好起來以后,這里就如同攀枝花避暑消夏的后花園,每年夏天都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戲水納涼。”西佛山水上樂園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