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商界網報道(記者 熊毅)在川南工業重鎮攀枝花西區,有這樣一位科技工作者:他既是金屬壓力加工領域的“技術狂人”,手握19項發明專利,推動行業技術迭代;也是扎根生產一線的“車間詩人”,用黨建凝聚人心,以創新書寫擔當。他,就是攀枝花市泓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銀兵,一個在鋼鐵與火焰中淬煉出科技匠心與人文情懷的奮斗者。
攀枝花市泓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銀兵
科技:以創新之火點亮產業未來
1987年,從武漢鋼鐵學院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畢業的尹銀兵,帶著工學學士的烙印踏入攀鋼集團。從初軋廠技術員到軌梁廠車間主任,他深耕軋鋼工藝三十余載,將“金屬的壓力”轉化為“技術的張力”。
在攀鋼,他主導的多項技術革新成為行業標桿:優化軋鋼流程,使車間效率提升20%;研發新型控溫系統,讓鋼材質量達到國際標準。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12項發明專利,是他對“中國制造”的無聲注解。2017年加入泓巖科技后,他的創新之火愈燃愈烈。針對回轉窯生產中的環保與能耗難題,他帶領團隊研發出《回轉窯脫硫系統石灰粉倉防揚塵裝置》《冷表系統煙氣流速調節控制裝置》等9項專利,將煙塵排放降低40%,能源利用率提升35%。
最令人稱道的是次氧化鋅煤耗攻關戰。面對每噸5標煤的“卡脖子”難題,尹銀兵駐扎車間三個月,與團隊日夜試驗,最終通過噴煤技術改造將煤耗降至3.2噸,單噸成本直降2160元。同事感慨:“尹總拆解技術難題像庖丁解牛,總能找到最精妙的切口。”
人文:以黨建之魂凝聚團隊力量
若說技術創新是尹銀兵的事業之骨,那么黨建與人文關懷便是其精神之血。作為黨支部書記,他堅信“車間不僅是生產線,更是人心場”。
在攀鋼軌梁廠,他創新推出“黨員技術攻堅小組”,將黨建與生產深度融合。2010年,他主導的“紅色生產線”黨建項目獲評鞍鋼示范基地,車間黨員凝聚力顯著提升,故障率下降18%。一位老工人回憶:“尹書記常和我們一起蹲在設備旁討論技術,他說‘黨員不僅要舉旗,更要扛錘’。”
轉戰泓巖科技后,他延續了這一風格。面對二期固廢處理項目的復雜挑戰,他組建“黨員先鋒隊”,帶頭駐扎工地。項目啟動前夕,設備突發故障,他連夜爬上6米高的回轉窯排查,手被鐵皮劃破也渾然不覺。工人們說:“跟著尹總干活,累卻踏實,因為他永遠沖在最前面。”
跨界:科技與人文的雙向奔赴
尹銀兵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字——“匠心即人心”。這句話詮釋了他對科技與人文關系的獨特理解。在他看來,技術創新離不開對人的尊重:為降低車間揚塵,他設計防塵裝置時特意加入降噪功能;為減輕工人勞動強度,他在專利中融入自動化控制模塊。
這種“以人為本”的科技觀,讓他的成果既有硬核技術的銳度,又飽含人性溫度。正如他常說的:“技術是冰冷的,但使用技術的人必須有溫度。”
從攀鋼到泓巖科技,從軋鋼工程師到科技管理者,尹銀兵用38年時光,在鋼鐵洪流中刻下一道道創新印記。如今,他主持的泓巖科技二期項目即將投產,預計年產值突破2.6億元。但對他而言,數字遠非終點——“讓技術造福工人,讓工業與自然共生”,才是他心中最美的科技圖景。
在攀西裂谷的晨曦中,尹銀兵依然身著工裝,穿行于車間與實驗室。他的身影,恰似一束光——既照亮了技術前路,也溫暖了無數同行者的心。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攀西商界網報道(記者 熊毅)在川南工業重鎮攀枝花西區,有這樣一位科技工作者:他既是金屬壓力加工領域的“技術狂人”,手握19項發明專利,推動行業技術迭代;也是扎根生產一線的“車間詩人”,用黨建凝聚人心,以創新書寫擔當。他,就是攀枝花市泓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銀兵,一個在鋼鐵與火焰中淬煉出科技匠心與人文情懷的奮斗者。
攀枝花市泓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銀兵
科技:以創新之火點亮產業未來
1987年,從武漢鋼鐵學院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畢業的尹銀兵,帶著工學學士的烙印踏入攀鋼集團。從初軋廠技術員到軌梁廠車間主任,他深耕軋鋼工藝三十余載,將“金屬的壓力”轉化為“技術的張力”。
在攀鋼,他主導的多項技術革新成為行業標桿:優化軋鋼流程,使車間效率提升20%;研發新型控溫系統,讓鋼材質量達到國際標準。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12項發明專利,是他對“中國制造”的無聲注解。2017年加入泓巖科技后,他的創新之火愈燃愈烈。針對回轉窯生產中的環保與能耗難題,他帶領團隊研發出《回轉窯脫硫系統石灰粉倉防揚塵裝置》《冷表系統煙氣流速調節控制裝置》等9項專利,將煙塵排放降低40%,能源利用率提升35%。
最令人稱道的是次氧化鋅煤耗攻關戰。面對每噸5標煤的“卡脖子”難題,尹銀兵駐扎車間三個月,與團隊日夜試驗,最終通過噴煤技術改造將煤耗降至3.2噸,單噸成本直降2160元。同事感慨:“尹總拆解技術難題像庖丁解牛,總能找到最精妙的切口。”
人文:以黨建之魂凝聚團隊力量
若說技術創新是尹銀兵的事業之骨,那么黨建與人文關懷便是其精神之血。作為黨支部書記,他堅信“車間不僅是生產線,更是人心場”。
在攀鋼軌梁廠,他創新推出“黨員技術攻堅小組”,將黨建與生產深度融合。2010年,他主導的“紅色生產線”黨建項目獲評鞍鋼示范基地,車間黨員凝聚力顯著提升,故障率下降18%。一位老工人回憶:“尹書記常和我們一起蹲在設備旁討論技術,他說‘黨員不僅要舉旗,更要扛錘’。”
轉戰泓巖科技后,他延續了這一風格。面對二期固廢處理項目的復雜挑戰,他組建“黨員先鋒隊”,帶頭駐扎工地。項目啟動前夕,設備突發故障,他連夜爬上6米高的回轉窯排查,手被鐵皮劃破也渾然不覺。工人們說:“跟著尹總干活,累卻踏實,因為他永遠沖在最前面。”
跨界:科技與人文的雙向奔赴
尹銀兵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字——“匠心即人心”。這句話詮釋了他對科技與人文關系的獨特理解。在他看來,技術創新離不開對人的尊重:為降低車間揚塵,他設計防塵裝置時特意加入降噪功能;為減輕工人勞動強度,他在專利中融入自動化控制模塊。
這種“以人為本”的科技觀,讓他的成果既有硬核技術的銳度,又飽含人性溫度。正如他常說的:“技術是冰冷的,但使用技術的人必須有溫度。”
從攀鋼到泓巖科技,從軋鋼工程師到科技管理者,尹銀兵用38年時光,在鋼鐵洪流中刻下一道道創新印記。如今,他主持的泓巖科技二期項目即將投產,預計年產值突破2.6億元。但對他而言,數字遠非終點——“讓技術造福工人,讓工業與自然共生”,才是他心中最美的科技圖景。
在攀西裂谷的晨曦中,尹銀兵依然身著工裝,穿行于車間與實驗室。他的身影,恰似一束光——既照亮了技術前路,也溫暖了無數同行者的心。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