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商界網報道(記者 熊毅)在攀西高原的褶皺里,攀枝花的陽光總是熾烈的。一位皮膚黝黑、操著地道四川方言的農藝師,三十年如一日穿梭在芒果林與魔芋田之間。她是農民口中的“滕老師”,是同事眼里的“鐵娘子”,更是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的科技工作者——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滕志。
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 滕志
科技破局:從“福田模式”到魔芋產業(yè)鏈
2011年,滕志帶著團隊踏入攀枝花市福田鎮(zhèn)——一片“無水、無路、無收益”的亂石荒山。當地農民苦于生計,她卻看到潛力:“這里的光熱條件,是芒果的天堂。”然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談何容易?農民質疑、自然條件惡劣……滕志選擇用科學說話。她主創(chuàng)和親自主持福田模式,即,“主管部門+科研單位+地方政府+銷售單位+文化”共同推進的“科研團隊+示范戶+對子戶+一般農戶+消費者+文化”一體化良性循環(huán)的科技“精、準、快”拔出窮根產業(yè)新模式,該模式綜合考慮了社會規(guī)律、生物生命規(guī)律和人文心理規(guī)律,整合了行政、科技、生產資料、勞動力、新聞媒介等多種資源,有效破解了攀枝花市建市以來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和貧困山區(qū)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難的難題,實現了科技脫貧致富、產業(yè)健康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在全國同類地區(qū)具有推廣潛力和推廣價值。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她帶領團隊和老百姓硬是在亂石縫中“鑿”出了3萬畝芒果基地。
滕志接受攀枝花市電視臺采訪
十年耕耘,“福田模式”開花結果。2018年,當地農民人均芒果收入達7847.91元,是2011年的25倍,9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這一模式被復制到70個貧困村,輻射200余萬畝土地,甚至跨省落地云南東川。央視《新聞調查》鏡頭下,芒果林漫山遍野,農民的笑臉與金黃的果實交相輝映。福田模式的科技力量帶動福田鎮(zhèn)全部農業(yè)產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2024年,全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389萬元。
滕志(左一)今日頭條報道攀枝花魔芋測產采收
滕志在前期研究林(糧、牧草)+魔芋的基礎上,2020年辭去魔芋工作以外的所有工作,全身心投入林(糧、牧草)+魔芋研發(fā)工作。她帶領團隊攻克了四大難題:從海拔梯度種植到延遲播種技術,從控制軟腐病到推動加工基地落地。如今,攀枝花魔芋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0.7萬畝躍至2.7萬畝,畝均增收超4000元,產業(yè)鏈條初現雛形。“農業(yè)科技不只是實驗室的攻關,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才是實現了實驗室目的”滕志說。
人文底色:草帽布衣與田間課堂
“她比農民還像農民!”這是同事對滕志的評價。一頂草帽、一件紅色上衣、一條黑色長褲,一雙膠鞋,是她下田的“標配”。三十年里,她三分之二的時間扎在田間,皮膚曬得黝黑,卻練就了與農民對話的“絕活”——用方言講技術,把論文變口訣。
滕志(中紅衣正講課)培訓魔芋種植
在仁和區(qū)本地花魔芋基地,示范戶祁蓮森曾因花魔芋病害幾乎絕收,2019年以來在滕志的指導下進行標準化種植和周年科學管理,目前已是全市本地花魔芋種植的最好的基地。“滕老師不擺架子,親自動手實戰(zhàn)示范。”祁蓮森說。為了打消農戶顧慮,她建起微信群,讓示范戶分享經驗,用“農民教農民”的方式化解信任危機。
滕志在米易縣攀蓮鎮(zhèn)雙溝村方家田指導農戶張運明采收魔芋種子
滕志在米易縣攀蓮鎮(zhèn)雙溝村方家田指導農戶張運明種植魔芋
2016年以來,滕志因積勞成疾多次住院,她總是一邊輸液一邊操作電腦開展魔芋研發(fā)工作。一次腎臟手術后出院僅七天便趕到魔芋種植基地,村民勸她休息,她說:“魔芋種植農時不等我痊愈,一旦農時錯過就是錯過一年,老百姓輸不起!”這份執(zhí)著,讓許多村民紅了眼眶:“她是真把我們的難處當自己的事。”
二重奏:科技與人文的交響
在滕志的辦公室,一張泛黃的論文獎狀格外醒目——1995年,她的《農村達小康——走農工商綜合發(fā)展之路》獲攀枝花市科技論文三等獎。彼時的青澀學子或許未曾想到,這篇論文會成為她一生的注腳。
“科技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她常對團隊說。主持30余個項目、制定22項地方標準、獲70余項榮譽……這些數字背后,是355家魔芋種植示范戶鼓起的“錢袋子”,是貧困山區(qū)蝶變的炊煙。即便登上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的領獎臺,她仍惦記著涼山州木里縣、鹽邊縣的魔芋加工廠:“得讓產業(yè)鏈再延伸,農民才能持續(xù)受益。”
后記
有人問滕志:“這么拼圖什么?”她說:“攀枝花有芒果、核桃等197萬余畝,有森林748萬余畝,涼山州有經濟林和森林數千萬畝,果林產品市場價格持續(xù)下跌回升難,村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難;攀枝花年種玉米40萬余畝,涼山州年種玉米數百萬畝,玉米畝收幾百元到1千余元,村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難;攀枝花及涼山州中高山區(qū)蕎麥、燕麥等收益低,天然草場載牧力日趨下降,村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難。實踐表明林(糧、牧草)+魔芋,生物多樣性協同互補增收,有力有效促進青山綠水、鄉(xiāng)村振興和村民共富,我不去分村民一分錢,村民富裕了,我圖我就能真正笑一下!”
“農業(yè)科技重在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是實戰(zhàn)、時效和實際效果,我中學時就樹立為邊遠山區(qū)村民科技致富的理想,我用一生來兌現”,滕志的這句話,或許正是“科技+人文”的最佳詮釋:以科技之犁開墾貧瘠,以溫情之壤孕育希望。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fā)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fā)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攀西商界網報道(記者 熊毅)在攀西高原的褶皺里,攀枝花的陽光總是熾烈的。一位皮膚黝黑、操著地道四川方言的農藝師,三十年如一日穿梭在芒果林與魔芋田之間。她是農民口中的“滕老師”,是同事眼里的“鐵娘子”,更是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的科技工作者——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滕志。
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 滕志
科技破局:從“福田模式”到魔芋產業(yè)鏈
2011年,滕志帶著團隊踏入攀枝花市福田鎮(zhèn)——一片“無水、無路、無收益”的亂石荒山。當地農民苦于生計,她卻看到潛力:“這里的光熱條件,是芒果的天堂。”然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談何容易?農民質疑、自然條件惡劣……滕志選擇用科學說話。她主創(chuàng)和親自主持福田模式,即,“主管部門+科研單位+地方政府+銷售單位+文化”共同推進的“科研團隊+示范戶+對子戶+一般農戶+消費者+文化”一體化良性循環(huán)的科技“精、準、快”拔出窮根產業(yè)新模式,該模式綜合考慮了社會規(guī)律、生物生命規(guī)律和人文心理規(guī)律,整合了行政、科技、生產資料、勞動力、新聞媒介等多種資源,有效破解了攀枝花市建市以來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和貧困山區(qū)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難的難題,實現了科技脫貧致富、產業(yè)健康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在全國同類地區(qū)具有推廣潛力和推廣價值。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她帶領團隊和老百姓硬是在亂石縫中“鑿”出了3萬畝芒果基地。
十年耕耘,“福田模式”開花結果。2018年,當地農民人均芒果收入達7847.91元,是2011年的25倍,9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這一模式被復制到70個貧困村,輻射200余萬畝土地,甚至跨省落地云南東川。央視《新聞調查》鏡頭下,芒果林漫山遍野,農民的笑臉與金黃的果實交相輝映。福田模式的科技力量帶動福田鎮(zhèn)全部農業(yè)產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2024年,全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389萬元。
滕志(左一)今日頭條報道攀枝花魔芋測產采收
滕志在前期研究林(糧、牧草)+魔芋的基礎上,2020年辭去魔芋工作以外的所有工作,全身心投入林(糧、牧草)+魔芋研發(fā)工作。她帶領團隊攻克了四大難題:從海拔梯度種植到延遲播種技術,從控制軟腐病到推動加工基地落地。如今,攀枝花魔芋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0.7萬畝躍至2.7萬畝,畝均增收超4000元,產業(yè)鏈條初現雛形。“農業(yè)科技不只是實驗室的攻關,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才是實現了實驗室目的”滕志說。
人文底色:草帽布衣與田間課堂
“她比農民還像農民!”這是同事對滕志的評價。一頂草帽、一件紅色上衣、一條黑色長褲,一雙膠鞋,是她下田的“標配”。三十年里,她三分之二的時間扎在田間,皮膚曬得黝黑,卻練就了與農民對話的“絕活”——用方言講技術,把論文變口訣。
在仁和區(qū)本地花魔芋基地,示范戶祁蓮森曾因花魔芋病害幾乎絕收,2019年以來在滕志的指導下進行標準化種植和周年科學管理,目前已是全市本地花魔芋種植的最好的基地。“滕老師不擺架子,親自動手實戰(zhàn)示范。”祁蓮森說。為了打消農戶顧慮,她建起微信群,讓示范戶分享經驗,用“農民教農民”的方式化解信任危機。
滕志在米易縣攀蓮鎮(zhèn)雙溝村方家田指導農戶張運明采收魔芋種子
滕志在米易縣攀蓮鎮(zhèn)雙溝村方家田指導農戶張運明種植魔芋
2016年以來,滕志因積勞成疾多次住院,她總是一邊輸液一邊操作電腦開展魔芋研發(fā)工作。一次腎臟手術后出院僅七天便趕到魔芋種植基地,村民勸她休息,她說:“魔芋種植農時不等我痊愈,一旦農時錯過就是錯過一年,老百姓輸不起!”這份執(zhí)著,讓許多村民紅了眼眶:“她是真把我們的難處當自己的事。”
二重奏:科技與人文的交響
在滕志的辦公室,一張泛黃的論文獎狀格外醒目——1995年,她的《農村達小康——走農工商綜合發(fā)展之路》獲攀枝花市科技論文三等獎。彼時的青澀學子或許未曾想到,這篇論文會成為她一生的注腳。
“科技是手段,人才是目的”她常對團隊說。主持30余個項目、制定22項地方標準、獲70余項榮譽……這些數字背后,是355家魔芋種植示范戶鼓起的“錢袋子”,是貧困山區(qū)蝶變的炊煙。即便登上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的領獎臺,她仍惦記著涼山州木里縣、鹽邊縣的魔芋加工廠:“得讓產業(yè)鏈再延伸,農民才能持續(xù)受益。”
后記
有人問滕志:“這么拼圖什么?”她說:“攀枝花有芒果、核桃等197萬余畝,有森林748萬余畝,涼山州有經濟林和森林數千萬畝,果林產品市場價格持續(xù)下跌回升難,村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難;攀枝花年種玉米40萬余畝,涼山州年種玉米數百萬畝,玉米畝收幾百元到1千余元,村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難;攀枝花及涼山州中高山區(qū)蕎麥、燕麥等收益低,天然草場載牧力日趨下降,村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難。實踐表明林(糧、牧草)+魔芋,生物多樣性協同互補增收,有力有效促進青山綠水、鄉(xiāng)村振興和村民共富,我不去分村民一分錢,村民富裕了,我圖我就能真正笑一下!”
“農業(yè)科技重在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是實戰(zhàn)、時效和實際效果,我中學時就樹立為邊遠山區(qū)村民科技致富的理想,我用一生來兌現”,滕志的這句話,或許正是“科技+人文”的最佳詮釋:以科技之犁開墾貧瘠,以溫情之壤孕育希望。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